2009年4月30日,勘探南方分公司在元壩12井長興組儲層采用射孔-酸壓-測試三聯作工藝技術,獲得測試日產量53.14萬立方米高產工業氣流,而且井深超過了6500米(井段6692~6780米),這標志著勘探南方分公司超深井儲層改造技術更趨成熟。
元壩12井大型射孔酸壓測試三聯作主要流程及施工現場
射孔-酸壓-測試三聯作工藝技術首次在元壩1井成功試驗應用成功后,先后在元壩2井、元壩5井、元壩101井等多口井推廣使用均獲得理想效果。這一工藝技術具有以下有點:一是只需一次下入管柱,在地壓系數還不十分清楚的情況下,可減小多次起下鉆帶來的井控風險。二是管柱結構相對簡單,可在清水下進行射孔和酸壓作業,以避免多次壓井傷害儲層。三是在高壓、超深、含硫的工況下,由于施工作業時間相對較短,可以降低井控風險。四是在正常作業的條件下,成本相對較低。
根據測井資料解釋,元壩12井滲透率和孔隙度高,因此,通過酸壓改造,在儲層中形成一條較長的酸蝕裂縫,解除近井地帶泥漿污染,溝通儲層孔隙和裂縫,有望獲得較好的增產效果。但選擇哪種酸壓測試方式最適合元壩12井的特殊情況?勘探南方分公司進行了充分的論證。
預測元壩12井長興組儲層溫度在153度左右,在如此高溫下,有效酸蝕作用距離有限,一般酸液很難起到緩速作用,酸液體系必須在室內實驗基礎上進行優選。從鉆井漏失泥漿、錄井和測井解釋成果資料顯示情況來看,元壩12井儲層裂縫發育,宜采用較大的規模酸化改造。由于該井井深達6800米,根據探區鄰井資料,元壩12井高壓、高含硫化氫。因此,對元壩12井不論采取哪種方式測試,均存在測試工具失效、管柱變形甚至斷裂、溢流以及出現因控壓困難而發生惡性井漏、注酸困難等風險。對此,勘探南方分公司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討論證,充分借鑒并參考鄰井測試資料數據,結合元壩12井特殊地質情況,從元壩12井測試工藝管柱結構、酸壓規模、測試風險預防及工藝可行性等諸多方面綜合考慮,在優化測試方案、制定了各種意外情況的應急預案后,最終決定采用射孔酸化測試三聯作方式進行測試。
對于酸壓工藝方面,根據在川東北海相儲層的現場應用效果及已取得的成功經驗,結合元壩12井儲層特征進行的室內實驗研究結果,充分考慮儲層具體物性特征、儲層的有效厚度、泥漿漏失情況、酸壓施工目的以及超深井施工在高壓下設備的能力、所采用的助排工藝等的影響,優選了施工的前置酸、閉合酸、膠凝酸及頂替滑溜水的數量及配方。
施工中,勘探南方分公司總工程師坐鎮指揮,相關技術部門提供技術支撐,施工單位嚴格按照設計,精心準備井口、工具、設備,嚴格按照要求進行試壓,順利完成了元壩12井的三聯作測試,獲得了高產工業天然氣流,也為元壩區塊的下步勘探部署取得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有力地推進了元壩地區的勘探進程。
南方海相油氣儲層一般都在5500~7400米左右,具有高溫、高壓、高含硫的特性,這對測試以及酸化儲層改造都造成了極大的技術難題。然而,儲量是勘探公司的生命線,測試以及測試前的一切準備工作都是為了落實真實的地質儲量。這些技術難題不解決,直接影響到測試能否成功、能否獲取到反映該區域的地質資料以及計算儲量所必需的參數,從而影響到勘探成果。同時,一旦出現安全問題,輕則探井報廢,重則造成災難性事故,其損失難以估量。
在元壩地區的超深井、超高壓井進行測試施工,要求測試工具的承壓要高,由于目前大部分常規測試工具(包括封隔器)的工作壓力都難以滿足這一要求,存在刺漏和卡鉆的隱患,尤其是元壩地區儲層滲透性差,需要的破裂壓力高,酸液很難擠入儲層進行有效的酸蝕改造,而超高壓酸壓施工就存在更大的風險。如:元壩1井在井深7081-7150米進行加重酸壓改造,當地面施工壓力達到設備的最高負荷時,仍不能壓開地層。再者,從地層噴出的高速酸性腐蝕氣體伴有泥漿、巖屑等固相物質,對井下管柱、地面流程及井口裝置還將產生嚴重沖蝕作用,一旦刺漏,將造成測試失敗,危及人身安全。除此之外,還存在測試壓差控制難、測試工作制度選擇難以及測試時間、測試成本與測試資料全準率難以平衡等問題。
針對以上問題,勘探南方分公司通過近幾年的不斷努力,尤其是在2007年-2008年期間,在成功推廣應用川東北地區其他區塊成熟測試技術的基礎上,加強測試工藝技術攻關和精細管理,及時解決在施工中出現的各種難題,逐步形成了適應川東北探井特點的三大主體測試工藝技術--射孔測試(TCP+APR)、酸壓測試(酸壓+APR)、射孔酸壓測試(TCP+酸壓+APR)。
一是射孔酸壓測試三聯作工藝技術。2006年以來,勘探南方分公司先后在元壩區塊的元壩1井、元壩2井、元壩4井、元壩5井、元壩101井等探井的測試中均采用了這一工藝技術,成功率100%。2007年,元壩1-側1井在7330.7~7367.6米井段采用常規射孔測試,僅獲得日產天然氣0.123萬立方米,隨后,采用射孔酸壓測試三聯作工藝技術,經擠入300立方米膠凝酸進行儲層改造后,獲得了日產天然氣50.30萬立方米高產天然氣流。對比先射孔測試后酸壓測試的二次施工模式,三聯作測試工藝不僅能縮短試氣周期,加快測試進度,有效壓縮測試成本,而且還能減少射孔測試后,壓井液對地層的二次污染。
二是成功推廣應用超正壓射孔酸壓聯作測試工藝技術。采用超正壓射孔酸壓聯作測試工藝,可以充分利用超正壓射孔產生的高壓聚能流體對地層形成的部分微裂縫,降低注酸壓力,射孔后不再操作閥件就可連續進行酸壓,快速注入常規酸對井筒近井地帶的地層進行處理。該技術在元壩2井長興組首次使用后,2008年,勘探南方分公司在7口井共8層酸化測試施工中進行了推廣應用,均取得明顯效果。
三是全面推廣應用管柱伸縮短接,提高了超深井測試管柱的可靠性。這一技術,是對川東北APR測試工藝管柱的一大技術創新。針對元壩區塊的特殊情況,結合超深井井下管柱受力復雜的實際情況,勘探南方分公司采用特殊井用特殊管柱測試的原則,在射孔酸壓測試管柱上增加2組伸縮短節,一組平衡酸壓時降溫管柱收縮,一組平衡放噴時升溫造成管柱伸長。2007年~2008年,在元壩區塊所有的測試施工中,均采用了伸縮短接,并均順利完成了射孔酸壓測試施工。這一技術,為大于7000米的高溫、高壓、大斜度、超深井的完井測試的管柱的安全提供了技術保障。
在上述系列技術的推廣應用中,勘探南方分公司不斷改進、完善,還取得了六大技術突破。盡管如此,由于南方海相探區的特殊性,目前這些測試工藝或酸化測試工藝技術還遠遠不能滿足勘探的需要,主要測試工藝也只有射孔測試(TCP+APR)、酸壓測試(酸壓+APR)、射孔酸壓測試(TCP+酸壓+APR)三種,針對不同情況可供選擇的余地還不大,勘探南方分公司還將繼續加強測試方式的優化研究,加大試氣裝備的配套完善,加快元壩區塊的試氣速度,助推南方海相油氣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