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金融時報》7月6日報道,數周前,當西方國家能源監督機構國際能源機構(IEA)宣布將釋放戰略儲備從而引起石油市場震驚時,交易商想到的一個關鍵問題是:中國將作何反應?
中國并非IEA成員國。盡管IEA近些年一直致力于與中國建立更密切合作,但作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的中國“缺席”IEA,仍使該機構的實質意義日益受到質疑,尤其是在涉及協調復雜政策決策時,比如釋放石油儲備。
1974年IEA成立之時,中國的經濟規模仍然很小,而且是一個石油凈出口國。但如今,中國做出的任何石油購買決策都可能在全球市場上掀起漣漪。
所以當IEA官員在宣布消息的同時,表示事前與中國就此事有過磋商時,市場松了一口氣。緊接著,中國甚至發布了一份聲明表示支持。
據官方的新華社報道,“中方積極評價和支持國際能源機構有關各成員國聯合釋放戰略石油儲備的措施。”
但在中國,石油經濟學家和學者們的反應相當不一致,且以批評為主。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CNPC Economics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市場研究所所長單衛國表示:“低油價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消費國都有利……但我不明白IEA為什么選擇這個時候釋放儲備,而沒有在油價處于最高位時釋放。這么做的前提是什么?”
還有些人指出,鑒于中國需要完成戰略石油儲備,IEA釋放儲備可能是中國購買石油的良機。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Chinese Energy Economics Research in Xiamen University)主任林伯強表示:
“我認為IEA此舉起不了什么作用。首先,市場知道,釋放數量很少,而且是一次性行為。其次,IEA以前釋放儲備的做法從來沒有真正起過作用。要是油價不止一、兩天,而是較長時間內保持在較低水平,或者跌幅很大,那么,對有著強勁需求的中國來說,就是入手的好時候。”
目前IEA的成員國僅限于經合組織(OECD)國家,而要成為OECD成員國,必須具備90天的戰略石油儲備。中國正致力于填充儲備,以達到上述水平。
這不啻于“第22條軍規”:正是中國不可預測的填充戰略石油儲備行為,使之成為國際石油市場上的一個搖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