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財經早報》報道,據中海油內部人士昨天(3日)透露,中海油渤海灣一油田發生漏油事故已基本處理完畢,由于泄露范圍比較小,只涉及 200平米左右,對事故海域及相關環境影響較小。7月5號,國家海洋局將公布這次漏油事故的調查情況。詳細情況連線中央臺記者唐明。
主持人:目前中海油海上漏油事故進展如何?
記者:據中海油內部人士昨天向記者透露,這次海上漏油事件中原油滲漏點已得到有效控制,油膜回收工作基本完成,具體事故原因還在調查中。同時從 原油泄漏的范圍來看,只涉及200平方米左右,對事故海域環境影響較小。目前,沒有人員受傷,沒有任何關于野生生物、漁業或航運不利影響的報告。這位內部 人士還向記者證實,事故發生的時間是在6月中旬,而事故油田位于渤海的蓬萊19-3油田,是由中海油和康菲中國合作開發。7月5日,國家海洋局將公布此次 漏油事故的調查情況。
主持人:這起海上漏油事件的經過是怎么樣的,中海油在整個漏油事件中的表現如何?
此次滲油事故最早出現在6月21號的新浪微博上,該條微博疑為中海油內部人士所發,內容是“渤海油田有兩個油井發生漏油事故已經兩天了,希望能 控制,不要污染。”隨后包括記者在內的多家媒體此后聯系中海油集團公司新聞處及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部,都沒有獲得回復。媒體從多方證實并進行報道后,中海 油7月1號才正式做出回應。中海油做出正式回應距發生時已隔半月。而據媒體報道,滲油事件在網上傳播后,中海油有關部門曾對此事專門研究,隨后一些網上消 息被刪除。作為一個國際型大企業,集體沉默的鴕鳥策略,網上刪帖的粗暴公關,這些不免讓人質疑國際型企業的危機公關能力。
主持人:去年墨西哥灣漏油事件過去剛剛一年,我國又發生類似漏油事故,從近年來海上油田操作事故中我們應該有哪些思考。
記者:去年4月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后,英國BP公司因反應遲鈍及傲慢態度致使品牌影響力大損。盡管依據慣例,海上原油泄漏事故的作業方是直接責任 者,合作方是否有責,則要看雙方簽訂合同中是否規定。但拋開技術層面的責任不談,保護環境應該是企業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勇于承擔責任也是企業形象的一種 體現。同時今年4月13日,國家安監總局發出關于開展海洋石油安全生產專項督查的通知,決定從4月20日至7月10日,組織4個督查組對中海油等13家企 業開展專項督查。墨西哥灣事件雖已過去一年有余,但對環境的破壞仍在繼續,這次漏油事件也為我們的監管部門敲響了警鐘,即使是實力雄厚的國際企業也不能對 海上作業安全生產掉以輕心,否則這種對環境的破壞將無法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