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及其歐洲盟友試圖操控國際原油市場,“竭盡所能地人為”降低油價。
針對國際能源署釋放6000萬桶戰略石油儲備的決定,伊朗駐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代表穆罕默德·阿里·哈提比25日告訴隸屬于伊朗石油部的沙納通訊社網站:美國及其歐洲盟友試圖操控國際原油市場,“竭盡所能地人為”降低油價。
總部設在法國巴黎的國際能源署本月23日宣布,今后一個月內釋放6000萬桶儲備石油。這大約相當于美國三天的原油消費量,不足全球一天的消費量。
阿拉伯石油危機后,國際能源署于1974年成立,旨在對抗歐佩克。此前該組織共出手過兩次,分別是1991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時,以及2005年颶風卡特里娜橫掃墨西哥灣地區時。包括美國7.27億桶的創紀錄儲備在內,國際能源署28個成員國目前的戰略石油儲備超過41億桶,其中近16億桶是公共儲備,專門用于應對緊急情況。
國際能源署宣布上述消息的同一天,美國隨即回應,將在8月1日至8月31日之間向市場投放3000萬桶戰略石油儲備,全部為高品質原油——輕質低硫原油,“從一定程度上彌補利比亞持續了三個月的沖突所造成的1.40億桶石油減產”。
美國紐約、英國倫敦兩地油價當天應聲下跌超過5%。24日,紐約商品交易所8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最低下探至每桶89.82美元,跌破90美元的重要關口,最終尾市反彈,微漲14美分,收于每桶91.16美元,漲幅為0.15%;倫敦油價則再挫2%,跌至四個月收盤低點。
哈提比25日說,國際原油市場過去幾天的價格變動“完全不是基于市場供需變化,而是政治壓力的副作用,尤其是美國一方施加壓力”。
一些美國的分析師、政商人士也指出,美國和法國大選在即,汽油零售價過高令當政者很被動,這是促成國際能源署此番“心理恫嚇”的主因。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此番出售的輕質低硫原油的基本參考價為每桶112.78美元,遠高于市價。根據相關規定,美國能源部只能接受不低于參考價格95%的出價。
此外,華爾街日報指出,國際能源署的決定,可能給美國及其盟友帶來“額外好處”,道理很簡單,伊朗高度依賴高油價。
哈提比25日警告,國際能源署的28個成員國今后可能被迫“甚至以更高價格購買所需石油”。另據新華海外財經報道,伊朗負責石油事務的一位官員24日稱,如果油價繼續下跌,伊朗可能會重提召開歐佩克緊急會議的提議。
伊朗現為歐佩克輪值主席。在這一組織中,伊朗繼沙特阿拉伯之后,為第二大原油出口國。
6月8日,歐佩克成員國開會討論提高產量配額,但未能達成一致。盡管傳統上被視為該卡特爾組織實際領導者的沙特阿拉伯發起了協同增產努力,但伊朗反對增產。
隨后,沙特阿拉伯提出單方面增產,并請求美國出面干預油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