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大獎”獲獎企業
大慶油田:連創奇跡載入史冊
作為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1960年投入開發,至今已累計生產原油19.1億噸,上繳各種資金并承擔原油價差1.3萬億元,創造了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上連續27年高產穩產的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史的奇跡。“十五”期間,大慶油田年油氣當量仍保持在5000萬噸。其勘探開發等重大技術成果已經載入我國科技發展史冊。
上個世紀60年代,大慶成為我國工業建設的一面旗幟,今天仍然是工業戰線改革和發展的楷模。在黨和國家幾代領導人的親切關懷下,大慶油田秉承了王進喜同志的鐵人精神,走過了光輝的歷程。改革開放以來,大慶人繼續保持了我國產業工人隊伍的優秀品質,使艱苦創業、三老四嚴的大慶精神又增添了創新、求實、奮進的時代新內涵。依靠技術創新,大慶油田實現了連續27年的高產穩產,確保每年向國家提供5000萬噸原油,創造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依靠科學發展觀,大慶油田實現了可持續發展,走出了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為我國的石油工業和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大慶油田提出了“持續有效發展,創建百年油田”的發展戰略,部署了“三步走”的發展構想,制定了“年產油氣當量4200萬噸以上穩產到2010年,4000萬噸以上穩產到2020年”的階段性奮斗目標,力爭到2060年油氣當量保持在2000萬~2500萬噸。
“十五”以來,大慶油田迎來第三次儲量增長高峰,累計提交各級石油儲量18.4億噸,并發現了東部陸上最大的天然氣田;油田開發繼續保持世界領先水平,并建成世界最大的三次采油基地;“走出去”取得實質性突破,收購了蒙古國塔木察格盆地油氣勘探開發項目,開創了“油氣并重、內外并舉,生產貿易、全面發展”的新局面。
大慶油田樹立“資源有限,科技無限”的發展理念,堅持科技“超前15年研究、超前10年試驗、超前5年配套”,按照“實用為主、發展前沿、注重集成、形成產權”的思路,構建了以四大支撐系統、三支科研隊伍、五大研發基地和十五個重點實驗室為保障的創新體系。在應用注水開發技術基礎上,大慶油田相繼創新了一系列重大接替技術:聚合物驅油技術可在水驅基礎上提高采收率10%,已累計產油1億噸;三元復合驅技術全面應用后可再提高采收率10%以上,將給我國石油新增10多億噸可采儲量;泡沫復合驅技術已在美國、英國、俄羅斯、加拿大等國獲得發明專利,應用后將新增可采儲量4.2億噸,相當于又找到一個10億噸大油田;以微生物采油技術為代表的四次采油技術也已著手研究儲備,應用后可使大批“死井”復活。
目前,大慶油田累計取得科技成果7900多項,其中國家級123項,僅“十五”以來,就取得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技術進步獎等 7項重大科技成果。目前,公司在松遼盆地、海拉爾-塔木察格盆地已形成“儲量上億再十年”的現實儲量目標區,實現了“大慶外圍找大慶”的夢想;在松遼盆地北部地區發現了我國東部陸上第一大氣田,實現了“大慶下面找大慶”的夢想。
從2003年開始,大慶油田進行戰略調整,將年產量每年下調大約200萬噸,使油田的發展后勁得到了延續。同時,大慶油田還不斷創新采油技術,今后隨著三元復合驅等技術的成熟完善,采收率可再提高20%甚至更多。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嫦娥一號”一飛沖天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承擔著我國航天運載火箭、衛星、載人飛船等航天器的開發、研制和試驗任務。50余年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成功完成了“兩彈一星”、“三抓”工程等研制任務。在此基礎上,他們研制成功了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東方紅系列衛星、神舟載人飛船等系列航天器,這些產品在性能和可靠性等方面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以確保和提升我國在世界航天領域的地位為使命,潛心從事運載火箭、人造衛星、載人航天和戰略、戰術導彈武器系統的研制、設計、生產和試驗工作,先后研制發射了135顆應用衛星(其中集團自主研制90顆)和6艘神舟飛船,目前在軌27顆衛星。集團生產的長征品牌運載火箭已進行了104次發射,其中將29顆國外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取得了自1996年10月以來連續62次成功發射的佳績。神舟五號、六號飛船兩次圓滿完成了載人航天飛行任務,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后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標志著我國從航天大國開始走向航天強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在成功研制出我國一系列星彈產品的同時,航天民用產品的發展也實現了重大跨越。該集團大力發展民用產品和技術,并在衛星應用、信息技術、新材料與先進能源、航天特種技術應用、汽車零部件及特種車輛等領域形成了很強的實力,實現了經濟效益持續高速增長。5年間,集團公司組建了以7家境內外上市公司為代表的民品核心企業,建成了多個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民用產業收入翻了近兩番。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在人類探索和利用宇宙空間的浩瀚工程中取得了可喜成績。載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實施,極大地提升了我國航天技術在國際上的地位。后續發射的神舟七號將實現我國宇航員首次太空行走,神舟九號飛船將與神舟八號留在空中的軌道艙實現我國航天器的首次太空對接。
2004年開始啟動的“嫦娥一號”繞月探測工程衛星,經過兩年半的努力,取得了重大進展。2007年10月24日,舉世矚目的 “嫦娥一號”衛星首次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成為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11月26日,“嫦娥一號”衛星傳回第一幅月面圖像,這是我國科技自主創新取得的標志性成果,是中華民族在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上實現的又一個重大跨越。
振華港機:8年領銜世界集裝箱機械訂單榜
作為世界知名的起重機和大型鋼結構制造商,上海振華港口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改寫了國內集裝箱行業的一項紀錄:使我國從集裝箱起重機的進口國蛻變為世界最大的集裝箱起重機出口國。
振華港機不僅在長江口長興島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大型港口機械生產基地,且連續8年大型集裝箱機械訂單量高居世界同行首位,還是世界同行中惟一一家擁有6萬噸級整體運輸船的企業。截至2007年11月底,振華港機的凈資產達到15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機械及大型鋼結構研發與制造商。
憑借強大的技術力量和生產能力,振華港機在國際招投標中接連擊退日本三井、三菱,韓國現代、三星,德國克虜伯等世界知名企業,其產品進入62個國家,擁有70%的世界市場份額,產銷量連續8年穩居世界第一。
現如今,無論是在強手如林的歐洲市場,還是在美國、加拿大以及南美洲、歐洲、亞洲等地的主要港口,都能看到振華港機生產的集裝箱起重機。近三年來,振華港機累計實現出口收入29.27億美元,成為我國機械裝備行業中出口量最大、占市場份額最高的企業。
神華集團:12年跨越式發展產值增長112倍
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涉足我國煤、電、油、運四大產業,成功創建了“煤電油一體化開發、產運銷一條龍經營”的發展模式。
神華集團依靠自主創新,以煤、電、油、運技術中心為依托,實施以企業為主體的開放合作機制,開展了“資源與環境協調開采技術”、 “采掘裝備本土化技術”、“煤制油和煤制烯烴關鍵工藝和實用化技術”、“神華本質安全技術”等研究和攻關。2007年,神華集團創造中國企業新紀錄62 項,全國排名第一。2007年,神華已申報并得到受理的專利有95項,煤直接液化項目產業化工藝實現突破,形成了對產業化運營具有重大技術價值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神華煤直接液化技術”。
近年來,神華集團通過煤制油與煤化工產業開發、新能源的開發、煤炭產業伴生資源開發與廢物利用等方面的工作,延長了能源產業鏈條,形成了環渤海灣地區、華東和華南地區的環保型電力輻射網。尤其是煤制油(煤化工)產業的迅速發展,將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和轉化率。神華開發并推行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礦區資源與環境協調開采技術,使得煤炭資源回收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40個百分點。
12年的持續跨越式發展使得神華產值增長了112倍,利潤增加了361倍。2006年,集團實現銷售收入836億元,利潤突破 254億元,占全國煤炭行業的40%;原煤產量突破2億噸,居全國第一,煤炭產銷量居煤炭企業世界第一;發電裝機總量達到1600萬千瓦,是國家五大電力集團之外最大的運營商之一,風電作為新能源已初具規模。
中核集團秦山二期工程實現核電站自主建設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秦山核電二期工程是我國首座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管理、自主運營的大型商用核電站,它實現了我國自主建設核電站由原型堆向大型商用核電站的重大跨越。
秦山核電二期工程汲取了在役核電站的經驗,在反應堆堆芯、安全系統和機組出力三個重要方面進行了創新。在堆芯設計創新方面,秦山二期自主設計了全新的堆芯,同時為開發新的堆芯,開展了大量的物理、熱工、力學分析以及堆芯水力模型試驗、堆芯流量分配試驗、堆內構件流致振動模型試驗和堆上實測等大型科研試驗。在安全系統設計創新方面,通過改進輔助給水系統、增設替代型第五臺柴油機等創新,提高了安全系統的可靠性和冗余度,與國際上同類核電站相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在提高核電站出力和性能等方面,在國內首次對汽輪機廠房采用降標高設計、首次對反應堆廠房采用三維模型設計等。通過設計創新,秦山二期機組的出力平均達到67萬千瓦,大大高于60萬千瓦的設計值,是國際上同類核電站中最高的。
不僅如此,秦山二期的設備采購立足國內,采取科研攻關自主研制、進口設備返包國內制造、技術轉讓國內生產等多種形式,在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堆內構件、汽輪機、發電機等55項關鍵設備中,實現了47項國內制造,設備國產化率達到55%。截至今年3月,秦山二期兩臺機組已累計發電370億千瓦時。它的建造成功,成為我國核電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萬向集團汽車萬向節躋身國際主流市場
以制造和銷售汽車零部件為主業的萬向集團公司,成立38年來年均增長速度達到25.89%。2006年,該集團實現營業收入305 億元,利稅17.64億元,其中外匯收入9.35億美元。截至目前,萬向集團的主導產品不僅占領了國內近70%的市場份額,而且成為通用、福特等國際知名企業的產品配套商。
自成立伊始,萬向集團堅持把自主創新作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為適應汽車零部件全球化采購和國際汽車零部件發展的需要,萬向集團將企業研發費用由2002年的8000萬元增加到2006年的93150萬元,并制定了專利競爭戰略,以“外圍專利開發、專利引進、專利收買和合作開發專利”為原則構建了專利管理體系。截至2006年,萬向集團共擁有國家專利390項、國際專利25項,其中多數專利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從2001年起,萬向集團逐步在汽車主機廠周圍設立模塊工廠,以期與汽車主機廠商實現同步開發,并開創了底盤系統模塊化集成供貨的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萬向集團自主研發的免維護萬向節和冷擠十字軸萬向節改變了傳統萬向節的設計和加工工藝,不僅提高了產品性能,而且減少了資源消耗。該產品目前的年產能達到4000萬套,在國內主流市場的占有率超過65%,居國內同行業之首,同時成功躋身國際主流汽車市場,擁有10%左右的全球市場份額。
江南造船:引領中國船舶工業技術潮流
成立至今,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旗下的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一直引領著中國船舶工業的發展方向,并創造了多項國內之最———我國第一艘潛艇、第一臺萬噸水壓機和第一艘萬噸輪等均誕生于此。
江南造船堅持“構思一批、預研一批、建造一批”的技術開發方針和“高起點、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技術開發原則,很快具備了年開發2~3種船舶新產品、1種非船產品的總體開發能力。
目前,江南造船已經形成以技術中心為核心,包含“三個層次、四個階段”的技術創新體系,并將研發、設計、生產、市場、售后服務等各個流程整合其中,實現了信息的閉環流動和直接反饋,降低了由技術和市場的不確定性帶來的創新風險。
不僅如此,江南造船在國內同行中率先進行了由普通散貨船向高技術、高附加值船的產品結構調整。經過持之以恒的自主創新和技術優化,江南造船完成了16500立方米LPG船的開發設計,并成功實現了該產品的市場化。
與此同時,江南造船不斷加大自主開發力度,注重產品的預研開發、設計與建造,完善品牌系列船的核心技術。迄今為止,江南造船已申請專利60項,獲得授權專利38項。該公司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無艙口蓋集裝箱船、汽車滾裝船等六大類20多型船,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液化氣船系列、化學品船系列成為了公司繼“中國江南型”巴拿馬散貨船之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品牌。
沈陽機床集團:打造世界級裝備制造企業
作為中國最大的機床制造商、國家數控機床產業化基地,沈陽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整合資源要素,分別在世界制造業強國以及我國上海、北京建立了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通過自主創新,沈陽機床集團共取得25項關鍵共性技術成果,開發了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高精、高效的中高檔數控機床,代表了國內最高水平,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在激烈的競爭中,沈陽機床集團屢屢擊退國外強手,“十五”期間累計為國內各相關行業提供數控機床30000臺,本土數控機床每五臺就有一臺“沈陽機床制造”,打破了長期以來進口數控機床對中國部分核心制造領域的壟斷。
沈陽機床集團始終堅持做強做大機床主業的經營方針,科學運用加與減的辯證法:一方面堅持做好“減法”,剝離非主營業務、剝離非經營性資產;另一方面堅持做好“加法”,通過內涵式增長與外延式擴張兩種途徑迅速做強機床主業。沈陽機床集團全資收購并成功經營全球馳名、具有150年重型機床制造歷史的德國SCHIESS公司。此后,還重組了素有“中國金牌出口基地”之稱的云南CY集團,控股了昆明機床,在中國構建了南北呼應的產業集群。通過實施海內外并購重組,沈陽機床集團形成了國內外產業集群,未來3~5年,沈陽機床集團將在全球化時代完成全方位的國際化變革,成為世界級裝備制造企業。
許繼高壓直流輸電控制保護及換流閥創國產化先河
作為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基地,許繼集團有限公司在國內同行業中率先引入國際上先進的IPD集成產品開發模式。依托這種高效的多模塊自主創新體系,許繼集團先后研制成功200多種高新技術產品,在直流輸電保護核心技術等十大領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10余項核心技術獲得發明專利,成為惟一一家可以成套提供直流輸電高壓直流換流閥和控制保護裝備的國內廠商。
“十五”期間,許繼集團結合三峽直流輸電工程,承擔了直流輸電控制保護技術引進和設備國產化的重任,在靈寶背靠背國產化驗證工程中,許繼提供了全套直流輸電控制保護設備。
在持續引進、消化、再創新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許繼集團終于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超高壓直流輸電控制保護系統,成功扭轉了我國直流輸電關鍵技術長期受制于人的局面。該系統創造性地采用跨平臺技術,每秒鐘信息吞吐量是國外同類產品的3~5倍,產品性能達到世界同類產品先進水平。
2005年6月,許繼集團憑借在直流輸電領域的技術優勢,一舉拿下了國家“西電東送”重點項目———貴廣二回直流輸電工程價值達6億多元的供貨合同,結束了我國直流輸電核心技術長期受制于人的尷尬局面。該工程采用許繼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DPS-2000高壓直流輸電控制保護系統,開創了直流輸電重大裝備國產化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