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整體估值較低
高曉春認為,我國海上蘊藏著巨量的油氣資源,且已經具備了承接海工裝備產業的條件,再加上國家政策的支持,“十二五”期間我國海工裝備將迎來歷史性發展大機遇。
國信證券分析師鄭斌認為,海工裝備市場空間廣闊,未來增長趨勢相對確定。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預計未來海工業務將有較快的發展,考慮到中國企業在設計、制造和配套等方面仍不完全成熟,海工業務要提供實質性利潤貢獻仍需一定時日。
事實上,從估值來說,海洋工程板塊在整個高端裝備制造領域中還是具有優勢的。
方正證券統計數據顯示,海洋工程裝備板塊2010年PE為36倍,遠低于航空航天61倍、高鐵43倍、高端智能裝備43倍的估值水平。該券商認為,隨著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規劃出臺,海洋工程板塊估值水平有望快速提升。
但也有分析人士對這一板塊表示謹慎。“最近幾年有好幾家公司都宣布要進入海工領域,但總體來說國內企業做的都是海工領域里面技術含量不高的業務,所以利潤率一般不會太高。”常劍鋒表示。
據了解,由于海工配套設備技術要求高、研制難度大,我國的配套設備生產能力較弱,大部分海工設備的配套設備依賴進口,自配套率不足30%。尤其在核心配套領域,我國的自配套率低于5%。
目前,中國能進行配套的海工配套設備主要仍集中在中低端產品,包括海上石油鉆采用油套管、三抽設備、油氣輸送管道、海底電纜光纜等。
盡管如此,他并不否認海洋工程板塊的投資機會。“從長期來看,這一行業向好,投資者具體應當關注企業拿到的訂單等情況。短期來看,如果大盤漲起來的話,海洋工程板塊作為一個題材還是值得關注的,但要注意的是這僅僅是一個交易型機會。”
產業鏈受益首推配套設備
據介紹,海洋石油勘采主要包括勘探、油井建設、石油開采三個環節,與之相對應的產業鏈為石油公司、海洋工程裝備設計、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油田服務。其中,海工裝備制造環節包括原材料、配套設備、輔助船舶與平臺建設4個部分,油田服務主要包括工程承包與鉆采服務。
其中,在海洋工程開發投資之中,海工裝備占總投資的20%~25%,油田服務部分約占50%,其他支出占20%~25%。
李儉儉認為,在海洋工程產業鏈中,根據受益時間先后、技術難度與市場空間大小三維度分析,首推配套設備,其次推薦鉆采平臺與輔助船舶,最后是海工裝備設計和油田采集服務。
“發展海洋工程業務很考驗公司的資金和技術實力,投資者可以重點關注行業中技術和資金實力雄厚、歷史業績好、海工業務占比較大的龍頭企業。”常劍鋒說。
記者了解到,對于海洋工程板塊的機會,投資者不妨從產業鏈的環節入手,把握五類公司的投資機會,分別是:通用配套設備環節上的亞星錨鏈、中國重工(002445.SZ)、潤邦股份(002483.SZ);專用配套設備領域的山東墨龍(002490.SZ)、金洲管道(002443.SZ);平臺建設與輔助船舶相關的振華重工、中集集團、中國船舶;海洋工程設計相關的上海佳豪;以及油田服務相關的海油工程(600583.SH)和中海油服(601808.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