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產業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產品廣泛應用于工業生產、人民生活、國防科技等領域,對促進相關產業升級和拉動經濟增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全行業擁有3.67萬家規模以上企業,約690萬從業人員,包括石油煉制、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煤化工、鹽化工、生物化工等20多個子行業,可生產基礎化工品、合成材料、農用化學品、國防化工品、專用化學品和精細化工品等6萬多種產品。
我國已成為石化產品生產和消費大國,預計在10年左右的時間里,主要石化產品消費需求將陸續達到峰值。未來石化產業既要面對發達國家過剩產能和資源國新增產能更加激烈的競爭,還要面對國內日益嚴格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
必要性:需適應產品專用化和精細化率的要求
2005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實施的決定》(國發[2005]40號文)。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展改革委頒布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本)》(第40號令)。目錄發布實施5年來,對于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推進石化產業結構調整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發展環境的變化,產業存在的產品結構不盡合理,產業布局比較分散,大型化、一體化、集約化發展程度偏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新興產業培育和傳統產業提升步伐較慢;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強,產業發展風險逐漸加大等問題日趨凸現,2005年版目錄中相當數量的條目已經不能適應產業發展的要求,必須抓緊修訂完善目錄,加快結構調整,才能推進產業健康發展。
一、有利于抑制低端產品產能過剩、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長期以來,石化產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高端專用化學品和化工新材料依賴進口,生產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石化產品基本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由于新產品、新技術開發不足,近年來各地盲目投資、重復建設低端產能勢頭進一步加劇。我國出口的低端石化產品往往經過國外企業深加工后,變成高附加值的專用、精細化學品又返銷國內,產業效益損失較大。因此,不抓緊修訂完善目錄,不嚴格控制低端產品盲目擴張和重復建設,不大力提高產品專用化和精細化率,就難以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競爭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緩解資源能源供給壓力。石化產業資源能源消耗量大,煤炭、石油、天然氣既是產業必需的能源,又是不可或缺的原料。目前,石化產業資源能源對外依存度較高,原油超過50%,氯化鉀50%左右,天然橡膠超過75%,硫磺高達90%。我國現有資源能源已難以承受合成氨、化肥、純堿、燒堿、電石、輪胎等行業的無序擴張。只有加快結構調整,嚴格控制資源型高載能行業發展規模,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才能有效緩解資源能源對產業發展的制約。
三、有利于推行清潔生產,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石化產業廢棄物排放量較高,廢水、廢氣、廢固排放量已分別居全國工業行業第1位、第4位和第5位,化學需氧量(COD)、氨氮化合物、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也位居前列,部分企業排放不達標對區域水體、土壤安全產生嚴重影響,環境對產業發展的制約越來越大。因此,石化產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結構調整,實施清潔生產,淘汰落后產能,限制高消耗、高污染產品的發展。
四、有利于完善產業布局、提高產業集中度。企業規模小、數量多、布局不合理是造成石化產業競爭力不強的重要原因。我國煉油、化肥、農藥、甲醇、電石、氯堿、純堿等產品產能位居世界前列,但行業內企業數量均多達幾百家甚至上千家,企業平均規模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部分資源型產品生產遠離原料產地,而一些廢棄物排放量較大的產品生產又集中在環境容量較小的地區。只有加快結構調整,優化要素配置,鼓勵、支持和引導企業實施兼并重組特別是跨地區兼并重組,促進企業做強做大,才能完善產業布局,提高產業集中度,增強企業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社會發展,2005年版目錄已經不能滿足引導資金投向和調整產業結構的要求,因此,有必要修訂完善石化產業鼓勵類、限制類、淘汰類條目,使之更加符合產業發展方向。
特點:鼓勵發展國內緊缺的石化用品
新版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主要特點有兩方面:
一是內容全面詳實,更加符合產業發展實際。對照2005年版目錄,石化產業鼓勵類條目由27個修訂調整為19個,限制類條目由41個修訂調整為13個,淘汰類條目由60個(“落后生產工藝裝備”29個,“落后產品”31個)修訂調整為17個(“落后生產工藝裝備”10個,“落后產品”7個)。由于對條目重新進行了分類和歸納,雖然條目數量大幅度減少,但是單個條目中包含的內容更加豐富,所以新版目錄覆蓋面更廣,不僅涵蓋了煉油、烯烴、有機化學原料、合成材料、化肥、農藥、基礎化工原料、橡膠制品等傳統行業,也涵蓋了新型煤化工、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精細化工等新興領域。
相對于2005年版目錄,新版目錄更加鼓勵發展國內市場緊缺的高端石化產品,如高性能氟硅材料、工程塑料等;更加鼓勵發展節能降耗減排效果好的石化產品和技術,如環境友好型農藥、染料、涂料等。更加嚴格限制產能已經過剩或潛在過剩的石化產品,如燒堿、純堿等;更加嚴格限制高耗能和非環境友好型石化產品,如少鈣焙燒工藝重鉻酸鈉、氯醇法環氧丙烷等。堅決淘汰嚴重浪費資源能源、危害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石化工藝和產品,如土法煉油、平爐氧化法高錳酸鉀、部分高毒農藥、落后染料和涂料等。
二是目錄表述更加清晰、準確,操作性強。新版目錄盡可能減少了模糊性表述,如大型、優質、先進等,而以量化指標進行說明。如,2005版目錄的“環保型涂料生產”修改為“水性木器、工業、船舶涂料,高固體分、無溶劑、輻射固化、功能性外墻外保溫涂料等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型涂料生產”;“化工原料礦產資源勘探及大中型化工原料礦山建設”修改為“硫、鉀、硼、鋰等短缺化工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及綜合利用,中低品位磷礦采選與利用,磷礦伴生資源綜合利用”;“新型染料及其中間體開發及生產”修改為“高固著率、高色牢度、高提升性、高勻染性、高重現性、低沾污性以及低鹽、低溫、小浴比染色用和濕短蒸軋染用的活性染料,高超細旦聚酯纖維染色性、高洗滌牢度、高染著率、高光牢度和低沾污性(尼龍、氨綸)、小浴比染色用的分散染料,用于聚酰胺纖維、羊毛和皮革染色的不含金屬的弱酸性染料,高耐曬牢度、高耐氣候牢度有機顏料的開發與生產”等。因此,新版目錄表述更加準確和詳細,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修訂原則:三個類別側重點各不相同
(一)新版目錄鼓勵類條目修訂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著力提升資源保障能力。石化產業是重要的資源加工產業,修訂后的鼓勵類條目包含了“硫、鉀、硼、鋰等短缺化工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及綜合利用,中低品位磷礦采選與利用,磷礦伴生資源綜合利用”等條目,這有利于提高重點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水平,增強資源保障能力,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
二是著力推動節能減排。石化產業既是資源能源消耗大戶,也是廢棄物排放大戶,必須加快先進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提高節能降耗減排水平。因此,“零極距、氧陰極等離子膜燒堿電解槽節能技術,廢鹽酸制氯氣等綜合利用技術,鉻鹽清潔生產新工藝的開發和應用等行業先進節能降耗減排技術被列入了鼓勵類條目。
三是著力調整原料和產品結構。石化產業對資源能源依賴程度較高。隨著經濟的發展,優質資源能源正在逐步減少,有必要推動產業原料結構調整,提高劣質和低品位資源能源加工利用水平,增強資源能源供給保障能力,降低對優質資源能源的依賴程度。因此,新版目錄將“含硫含酸重質、劣質原油煉制技術,高標準油品生產技術開發與應用,氮肥企業節能減排和原料結構調整”等列入鼓勵類條目。
四是著力增強市場供給能力。由于技術開發滯后等原因,我國高端石化產品特別是高性能產品生產尚不能滿足需求,依賴進口。必須加強技術研發,加快產業化,擴大生產規模,降低對外依存度,保障下游產業安全。因此,新版目錄將乙烯-乙烯醇樹脂(EVOH)、聚偏氯乙烯等高性能阻隔樹脂等列入了鼓勵類條目。
(二)新版目錄限制類條目修訂原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嚴格產業準入,抑制產能過剩。經過多年快速發展,我國部分石化產品已經供大于求或出現結構性過剩。因此,有必要通過修訂目錄,抑制盲目投資,防止產能過剩加劇。新版目錄限制類條目增加了新建純堿、燒堿、30萬噸/年以下硫磺制酸、20萬噸/年以下硫鐵礦制酸、電石(以大型先進工藝設備進行等量替換的除外)等內容。按照控制增量、優化存量的原則,重點推進企業開展兼并重組和聯合重組,提升技術水平,發展高端產品。
二是強化清潔生產,促進技術升級。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部分石化產品或生產工藝已經不能滿足生態、環保、安全等要求,部分生產工藝原料成本高、競爭力差,有必要限制這些產品的生產或技術的使用。因此,新版目錄將丙酮氰醇法丙烯酸、糧食法丙酮/丁醇、氯醇法環氧丙烷和皂化法環氧氯丙烷生產裝置等列入限制類條目。
(三)新版目錄淘汰類條目修訂原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堅決淘汰嚴重浪費資源能源、破壞生態環境及影響履行國際公約的落后工藝裝備。如單臺產能5000噸/年以下和不符合準入條件的黃磷、廢舊橡膠和塑料土法煉油工藝、含滴滴涕的油漆等。
二是堅決淘汰不利于生態環境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履行國際公約以及不符合相關行業要求的石化產品。此類產品主要有“溶劑以二甲苯為主的涂料,有害物質含量超標準的涂料,會產生有害芳香胺的偶氮染料,致癌性染料,高毒農藥產品和履行需淘汰的農藥產品,落后的輪胎產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