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東營地區第一批工程師,他參加了從
勝利油田早期勘探、石油會戰到油田建設的全過程;作為一名科研人員,他通過長期刻苦學習和攻關,在科技領域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在勝利油田乃至石油界都享有較高的威望。
探索路上永不停歇
自1957年至今,顧心懌一直在油田生產和科研最基層的崗位上從事石油礦場機械設備的設計發明和研制創新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現場經驗。他針對油田生產建設中存在的一些重大技術難題,刻苦鉆研,勇于進取,開創性地完成了多項技術發明與創新,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961年初,顧心懌參加了東營第一口鉆探井——“華八井”的鉆井工作,井上發現了油氣顯示,但取不上
油砂巖心。他經過潛心研究,發現當時使用的取心工具直徑太小,松散的巖心容易破碎、被沖掉。于是他克服了重重困難,在井場上設計制造了一套“大直徑取心工具”,成功取上了第一批油砂巖心,解決了這一難題。“華八井”成為山東省第一口見到石油的探井。因此,他也被評為1962年山東石油系統第一名省市級勞模。
在后來的幾年中他還參加了石油鉆井
鉆頭的優化設計與研制攻關,研制出的鉆頭創造了當時單只鉆頭鉆井超過1000米的紀錄。
文革期間,顧心懌從未停止過學習、研究、創新、攻關,在這期間,他對“鏈條抽油機”進行了構思設想與早期試驗,從而使該項目在文革結束后不久就取得了突破。其中,有兩個核心發明點:“軌跡鏈條換向機構”和“液封氣動平衡”,解決了長沖程抽油的問題。該項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山東省科學大會獎。1980年獲國家發明二等獎。由于該抽油機能夠抽取地層深部的石油和稠油,并可大量節能,自上世紀80年代起在全國各油田得到了廣泛的推廣應用,現已應用3000余臺,獲經濟效益50多億元。這項技術引起了國外石油界的重視。美國《世界石油》雜志上曾介紹它說:“看到這種中國工程師設計的抽油機感到很驚奇(surprised)”。
1975年,在山東西北部渤海邊發現了石油,為了實現在淺海領域的
石油勘探開發,顧心懌提出了建造鉆井船的設想。作為該項目設計的總負責人,他走遍了山東各地的造船廠,在濟南黃河造船廠的協助下完成了設計,并由煙臺市機械局承造此船。終于在1978年底研制出我國第一艘淺海坐底式鉆井船—“勝利一號”。也由此誕生了山東省一個新的造船廠—“煙臺造船廠”。
“勝利一號”出現后,建立了我省第一支海上石油隊伍,打成了第一批淺海石油探井。現在勝利油田在山東西北部淺海區域已探明3億噸儲量,年產原油230多萬噸,而這種局面的取得與“勝利一號”的起步是分不開的。
國外的專家看到勝利一號的照片時,也非常贊賞該石油鉆井船的設計與建造能力。該船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我國唯一堅持在海上作業的國產鉆井船。
上世紀80年代初,隨著海上石油勘探領域的不斷擴大,海陸過渡區的極淺海、潮汐帶成為石油勘探的空白地帶,海灘上都是淤泥,任何石油
鉆井設備都開不進去。
針對這一難題,顧心懌經過長期思考、多次實地考察,提出了設計建造一座“會自己步行走路”的
鉆井平臺的設想。要想使一個重達數千噸的龐然大物在爛泥灘上一步一步地行走,談何容易。顧心懌與數十名科研人員一起付出了8年多的心血,最終完成了這一發明創造。至今這座重達4000噸的平臺已累計步行3000多米,成功地鉆井47口。
該成果獲1991年中國專利金獎,1992年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1995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在第14屆、15屆世界石油大會展出時,給國內外石油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修井機是
油田開發的主要設備,全國共有5000多臺,每年消耗的柴油約20萬噸,而其能源的利用卻很不合理。針對修井機存在的問題,顧心懌設想出了一種把動力機空載時沒有利用的能量儲存起來,同時,將下放
管柱的一部分能量儲存起來并加以利用的方案。他和科研人員經過10年4臺樣機的反復研制與改進,終于完成了該項發明。使裝機功率減少三分之二,節約能源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