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優惠政策卻沒能推動產業發展。這背后,與煤層氣開采權和煤炭開采權分屬于中直企業和地方企業不無關系——以資源最為集中的山西省為例,中石油、中聯等中央直屬企業擁有山西省煤層氣開采權占登記面積99%以上,而晉煤集團等地方煤炭企業卻握有絕大部分區域的煤炭開采權。其中出現重疊的區域自然引發利益歸屬的糾紛。
在煤層氣上的“試驗”恐怕給決策層在制定開發頁巖氣政策上帶來了不小的沖擊。
中國能源研究學會常務理事張抗就認為,中國剛剛開始進入非常規天然氣產業化開發,尤其頁巖氣短期內急需解決勘探開發及技術攻關難題,實施的途徑除了自身研究之外,重要的是與國外企業進行合作。而剛剛結束的第三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敲定了頁巖氣為兩國未來能源領域的重點合作方向。
然而這樣的合作是否能夠順利實現,尚存疑問。因為合作通常包括并購和技術輸出。眾所周知,美國的限制出口政策一直強硬,尤其在高新技術領域,對于合作伙伴的考量不僅出于經濟目的,同時也包含政治博弈。
可以預期的是,在美國市場常見的技術參股、股權置換等形式會被頻頻應用。
引入民營企業或許是應對這種合作的途徑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頁巖氣若想如國土資源部預計在2030年達到1100億立方米,占到中國天然氣總產量的25%,眼下的當務之急是加快發展速度。
2006年美國頁巖氣產量為當年天然氣總產量的1%,而2010年這一比例躍升至17%,超過1000億立方米(2010年中國天然氣總產量為944.8億立方米)。五年間,美國頁巖氣產量增長近20倍。美國由此不僅能實現天然氣自給,更可能成為天然氣出口國,這一轉變被稱為美國的“頁巖氣革命”。這背后,美國頁巖氣產業鏈上大大小小上萬家企業功不可沒。其操作模式多為小型企業聯合提供技術,與本地石油企業聯合前期開發,當項目進展到一定的規模時,全國性或者跨州的大型石油企業便進行收購。
據美國能源情報署(EIA)的統計,目前全美頁巖氣井多達上萬個,參與頁巖氣開發的石油公司也已上萬家。
然而在國內,有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國內頁巖氣井僅有十余口,且由幾家國有石油企業壟斷上游經營,在沒有充分的市場競爭情況下,勘測開發技術的效益并不明顯,自然也少有企業涉足。
EIA發生在美國的“頁巖氣革命”是否能在中國得到復制?答案似乎并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