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的利用
5月18日,在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兩個多月后,日本首相菅直人表示,一旦確定安全措施能夠徹底貫徹,日本將繼續使用核能。英國政府的顧問團隊也在近期公開表示,在未來至少10年內,核能將是英國實現低碳能源供給最廉價的方法。在第七屆中國核能國際大會上,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馮毅透露,中國核電項目審批正準備“解凍”。
“核事件”、“核危機”帶給人們的隱憂并未完全消除,為什么還要繼續如此危險的項目?
愛恨交織的抉擇
世界經濟的發展與能源持續供給密不可分,能源對GDP的支撐作用在發展中國家尤為明顯。除了化石能源豐富的國家和地區外,世界大多數國家都面臨著或即將面臨能源稀缺問題,這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提供了機遇。
而新能源所面臨的主要問題集中在不能持續供能和建設成本過高上,與太陽能、風能相比,核能的建設成本低、能效高等優點,讓其在新能源之中脫穎而出。
核能主要用于發電。核電具有容量大和基本不受自然條件等外部因素影響的優點,能夠持續提供穩定的大規模電力。核電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技術與產業化的成熟度,優于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核電與傳統的煤電相比,優勢更加明顯。一座100萬千瓦核電廠每年只需補充30噸核燃料,同樣功率的火電廠每年則要燃燒330萬噸煤。1千克鈾―235裂變釋放的能力相當于2400噸標準煤釋放的能量。
從能源需求、保護環境、科技發展等諸多因素出發,完全放棄核能更是不切實際的想法。但這并不能讓人們忽視核能潛在的安全隱患及其可能導致的一系列問題,這也讓人們對核能既愛又恨,難以割舍。在可能面臨的能源危機面前,人們不得不權衡利弊,做出抉擇。這既是抉擇也是一場博弈,一場需求與安全的博弈,一場經濟成本與環境成本的博弈。
抉擇背后的代價
目前,世界上核電發電量超過20%的國家和地區有16個,法國更是超過70%。在能源安全和環境安全的雙重驅動下,全球已有60多個國家把利用更安全的核能技術發電作為戰略選擇。
我們做出的抉擇是否正確,結果還未揭曉,但是日本福島事故中讓沉浸在核能帶來福利之中的人們突然警醒,抉擇背后是有代價的,而且是人類難以承受的代價。
德國有研究發現在核廢料設施周邊5公里內,兒童出生后幼年時期患白血病發生率遠高于參照地區。盡管現在醫學還不能解釋其因果關系,但事實不可否認,核廢料對環境長期污染及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不能忽視。
在第14屆科博會的主題報告會上,世界核能協會副總干事史蒂夫?.基德發表演講時表示,核工業必須吸取福島事故的經驗教訓,可能要從新的角度對乏燃料管理的整套制度進行重新評估。
無論是受害地區還是日本全國,正悄然發生著一場深刻的對能源生產、能源決策、能源安全,甚至對發展模式的反思,需要有充分的防范意識,規避核能“雙刃劍”的負面影響。
代價帶來的警示
“我們并沒有因為日本的核電危機而放棄核能的發展,我們完全可以從日本核危機中汲取教訓,推動技術進步。”中國能源網CEO韓曉平表示。
歐洲最大的能源公司――法國能源集團則表示:“核能的安全性、低成本、規模和低碳性質十分重要。法國能源集團已經吸取了日本核事故的教訓,將在未來的核電站設計方面進行改進。”
在各國紛紛審視本國核能安全問題的同時,中國迅速掀起了對各地核電站的安全大檢查,調整完善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核電行業標準的重新修訂,使核電項目準入門檻相應提高,為繼續推進核能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表示,我國有獨立的核安全監管機構,國家核安全局負責核安全審評、核安全監管、許可證頒發等工作,項目審核十分嚴格。中國目前的核電機組有四道防護措施層層把關,應急系統也會定期檢查,因此核泄漏的危險更小。
但是即使風險可能性再小也不會是零,即使安全再高也不是100%。一次核危機可能導致的后果是無法估量的,也是人們不愿意看到的。在核能發展之路上不能一味地追求效益和建設速度,需要盡最大可能構建最完善的安全防范體系,盡可能提高工程質量和設備可靠性。長期來看,日本這次核泄漏事故對各國的警示將會有利于全球核電工業更加健康有序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