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中國南海每年
流失2000萬噸油氣
中國海油監事會主席宋恩來曾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目前中國在南海的油氣開發一直限于南海北部陸坡,即北部灣中國海域及海南島、雷州半島近海。但在屬于中國的海域,周邊國家每年獲得超過2000萬噸油當量的油氣資源。
此前在“十一五”期間,中國海油投資150億元人民幣裝備深水船隊,它將于2011年起陸續投入使用,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海洋石油981”。雖然有聲音認為,中國首次建造如此先進的深水平臺,真正效果還有待觀察。但宋恩來說,中國對于“海洋石油981”這樣的設備很有信心。他表示,中國海油已有充分把握并決心大范圍投入使用此類先進裝備。而且,在中國的船塢中,仍在研制類似設備。“雖然現在說它能到3000米,但我們有信心再下1萬米,達到13000米。”
從國際情況看,由300米到3000米水深需要近30年時間,但目前中國海油的計劃是5到10年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對于中國人開發南海深水區能力的擔心,宋恩來很坦然。他說,目前在中國海域內開采油氣的東南亞國家,技術能力尚不及中國,也都是與國際公司合作。如果中國下定決心開采南海深水石油,完全可以先沿用國際合作的辦法。
由于海洋開發的技術難題,中國海油自上世紀80年代組建后就采取國際合作的方式,共同開發中國的海洋油氣資源。從1983年中國海油與美國菲利浦斯石油公司簽訂首個在南海找油合同算起,到2008年底,中國海油共與21個國家的77家公司進行過合作,合作資金超過100億美元。
一般情況下,由外國企業投資開發,中國海油代表中國無償獲得51%收益。不過中國海油相關負責人2010年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除“荔灣3-1”等深海油氣田外,中國海油已經收回南海地區大多數油氣田的權益。
六大首創技術
1、首次采用200年一遇的風浪參數加上南海內波作為設計條件,大大提高了平臺抵御災害能力。
2、首次采用3000米水深范圍DPS3動力定位、1500米水深范圍錨泊定位的組合定位系統,這是優化的節能模式。
3、首次突破半潛式平臺可變載荷9000噸,為世界半潛式平臺之最,大大提高了遠海作業能力。
4、國內首次在成功研發世界頂級超高強度R5級錨鏈,引領國際規范的制定。同時為項目節約大量的費用,也為國內供貨商走向世界提供了條件。
5、首次在船體的關鍵部位系統地安裝了傳感器監測系統,為研究半潛式平臺的運動性能、關鍵結構應力分布、錨泊張力范圍等建立了系統的海上科研平臺,為我國在半潛式平臺應用于深海的開發提供了更寶貴和更科學的設計依據。
6、首次采用了最先進的本質安全型水下防噴器系統,在緊急情況下可自動關閉井口,能有效防止類似墨西哥灣事故的發生。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