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局勢和油價
隨著國際油價不斷上漲,今年以來國家已兩次上調成品油價格,每一次油價調整都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國內油價為何必須與國際接軌?油價上漲是否對我國通貨膨脹造成了直接的影響?應該如何應對高油價?本報今日起刊登三篇文章,請專家學者答疑解惑。
2011年以來,國際油價大幅走高。期間,中東、北非產油國特別是利比亞政局動蕩對油價連續走高起到主要助推作用。
中東、北非局勢造成石油供應出現結構性短缺
利比亞石油產量為160萬桶/日,占全球總產量不到2%,發生動亂后,產量迅速下降,3月底已不足30萬桶/日。該國石油出口自今年2月末起基本處于停頓狀態,所產原油主要供國內使用。由于利比亞所產原油主要是高品質的低含硫輕質原油,該國石油出口中斷直接導致全球石油市場損失了150萬桶/日的低硫輕油。沙特等其他OPEC成員國為填補供應缺口相應增產,但所產原油主要是重質或中質高硫油,難以滿足歐洲煉廠加工低硫原油的需求。這樣,在全球原油供應總量沒有明顯降低的情況下,出現了低硫輕油供應不足的結構性短缺。這正是導致年初以來國際油價連續上升的根本性原因。
日本地震及核危機對油價影響較為負面
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9級強震并引發海嘯,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同時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事故。眾多工廠受地震海嘯和核危機影響停產,使得日本的石油需求短期內受到挫傷,這對油價構成一定負面影響。但隨著日本逐漸進入災后重建過程,能源需求將會有較顯著的增加。國際能源機構(IEA)最新月報對日本震后的石油需求也做出了樂觀的估計:預計日本2011年石油需求將下降1.6%,而震前預期為下降3.4%;2012年下降2.3%,震前預期為下降3.5%。另外。日本的核電發電能力將會有相當規模的永久性損失,這部分發電能力損失的缺口將主要由液化天然氣、柴油和燃料油來填補。
原油供應的結構性短缺短期難以好轉,并存在惡化可能
利比亞局勢目前尚存很大變數,但可以確定的是該國石油供應走向正常之路仍比較遙遠,而且該國的石油設施已經遭到戰火破壞,日后恢復生產的難度進一步加大。由于利比亞戰事陷入僵局,可以預期該國的低硫輕油供應缺口將繼續存在,使得全球原油供應的結構性短缺短期內難以出現好轉。此外,像也門、尼日利亞的不穩定政局也都將影響國際原油供應結構。
供需基本面將主導未來油價走勢,國際局勢的發展仍是影響油價的關鍵因素
盡管從去年開始,石油需求開始明顯回暖,2010年的全球石油需求比上年增加了250萬桶/日而達到8740萬桶/日,今年1、2月份的石油需求同比又增加了310萬桶/日。但鑒于全球的經濟復蘇尚不穩固,持續的高油價將會不利于經濟發展,進而抑制石油消費,對油價造成負面影響。
但與此同時,利比亞等國的動亂局面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平靜,由此造成的國際原油市場上的結構性供應短缺現象將繼續存在,并存在供給短缺加劇的可能,這將使得油價難以出現趨勢性回落。
預計未來幾個月國際油價將仍處高位,震蕩可能加劇,繼續小幅上行的概率大于回落的概率,且存在再創國際金融危機后新高的可能。
(作者系中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