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地煉企業的生存狀態
國家發改委五一節前發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提到,到2013年以前要淘汰200萬噸/年以下的常減壓裝置。業內人士認為,目前80%以上的地方煉廠達不到這一標準。這意味著未來3年大量達不到設備要求的地方煉廠將在國家產業政策下被淘汰。
新發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指出,到2013年以前要淘汰200萬噸/年以下的常減壓裝置,而2005年版本的指導目錄是淘汰100萬噸/年以下的常減壓裝置。
據卓創資訊數據監測模型顯示,截至2010年底,國內主營煉廠200萬噸/年及以下常減壓裝置約占整個煉廠的22.77%,國內地方煉廠200萬噸/年及以下常減壓裝置則占整個地煉的近80%。
早在2009年5月3日,發改委網站就曾刊登了《在保增長擴內需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一文,該文提出到2011年,淘汰100萬噸及以下低效低質落后煉油裝置,積極引導100萬噸-200萬噸煉油裝置關停并轉,防止以瀝青、重油加工等名義新建煉油項目。
卓創資訊分析師胡慧春認為,此次將淘汰落后煉油期間延后至2013年,相當于給地煉廠家兩年的延后期。不管是限制新增產能還是淘汰落后產能,國家最終目的是要實現國內成品油煉油能力的快速增加,以滿足日益快速增長的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從行業層面來看,也是為了實現石油煉制行業的產業化,從而達到規模經濟,從總體上減低各個環節的成本。
在地方中小煉廠遭遇淘汰的同時,地方的大型煉廠將進一步做強做大。據了解,2011年山東地煉將有較大規模的擴能,包括東明石化一套600萬噸/年常減壓裝置,華星石化一套600萬噸/年常減壓裝置,正和集團一套500萬噸/年常減壓裝置。屆時該三家煉廠一次加工能力將分別躍居1160萬噸/年、850萬噸/年、830萬噸/年。另外,隨著弘潤石化黃島至弘潤輸油管道的建設成功,煉廠也有計劃繼續擴大產能。
新版目錄也對其他煉油深加工和乙烯裝置規模門檻提出限制。其中,石腦油裂解制乙烯裝置門檻保持在80萬噸/年,限制150萬噸/年以下催化裂化、100萬噸/年以下催化重整、150萬噸/年以下加氫裂化生產裝置的新增產能投產,這意味著,煉油深加工的門檻也在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