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署在報告中稱,今年全球原油日均消費量將增加140萬桶,至8940萬桶,增幅為1.6%。報告還指出,初步數據“已經顯示出原油需求增長放緩的跡象”,且全球原油供應量正開始“變少”。國際能源署指出:“原油價格持續維持在每桶100美元以上的環境將會帶來實際的風險,這種風險與經濟復蘇進程的當前預期速度是無法兼容的。高油價最牢靠的補救方法最終可能被證明是高油價本身。”
在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4月7日的交易中,原油期貨價格30個月以來首次突破每桶110美元,在今天的交易中在每桶109美元附近徘徊。昨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其《世界經濟前景》(World Economic Outlook)報告中下調了對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的預期,原因是燃料及其他商品價格上漲;高盛集團(GS)分析師則指出:“有初步跡象表明原油需求正遭到破壞。”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今年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將為2.8%,低于1月份預測的增長3%。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同時也是最大的原油消費國。國際能源署在今天公布的報告中指出:“1月份和2月份的初步數據表明,持續處于較高水平的原油價格可能已經開始削弱需求的增長。”
法國興業銀行(SCGLY)昨天稱,美國原油需求的增長速度已經從1月份的每天60萬桶下降至3月份的“零增長”。
國際能源署預測,歐佩克(OPEC)當前的“有效”空閑產能大約為每天391萬桶,該組織的原油產量在全球總產量中所占比例大約為40%。國際能源署指出,這種水平的空閑產能“開始類似于”21世紀初頭十年中幫助推動油價上漲的水平。上個月,歐佩克11個受產量配額約束的成員國的原油總產量為每天2651萬桶,創下自2010年5月份以來的最低水平。在歐佩克成員國中,伊拉克不受配額體系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