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9日與伊朗方面正式簽署合作開發伊南部亞達瓦蘭油田合同,引發國際關注
中石化9日與伊朗正式簽署合作開發伊南部亞達瓦蘭油田合同的消息引起了世界范圍內的關注。這筆合同歷經幾年談判才達成,價值高達20億美元,是伊朗迄今為止與外國簽訂的最大金額能源合同之一。
各國媒體紛紛對此進行了報道,對這筆“大單”流露出羨慕心態。但也有一些好事的西方媒體做出了“經濟之外”的解讀,把它聯系上中國對聯合國制裁伊朗的態度以及與美國的緊張關系等。
20億大單:得來真不容易
中石化和伊朗方面9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簽署了這項合同的最終協議。早在2004年10月下旬,中石化就曾與伊朗方面達成最初協議,后來雙方因在收益率等問題上的分歧而令最終協議的簽署一拖再拖。根據協議,中石化將是亞達瓦蘭油田惟一的主要伙伴和投資者。中石化原本要求15%的收益率,最終協議將比例定為 14.98%。中方要求的資本回收期也由最初的8年縮短為4年。
伊朗國家石油公司總裁稱,亞達瓦蘭油田的探明儲量達183億桶,其中可開采的有32億桶。根據協議,中石化將是亞達瓦蘭油田惟一的主要伙伴和投資者,在其分包商中必須有一半是伊朗人。
伊中經濟:交往不斷加強
伊朗石油部長努扎里在協議簽署后表示,這項協議表明,伊朗將同中國進一步加強經濟關系。伊朗駐華大使賈瓦德·曼蘇里表示,伊朗與日本等其他國家也有能源合作,只是后來這些國家因為美國制裁伊朗而中止了與伊朗的能源合作。努扎里表示:“此項目的最初預計成本大約為20億美元,最終成本將在各競標商報盤后決定。”努扎里說,在今后的7年中,該油田預計每日石油產量將達到18.5萬桶。
西方媒體:羨慕還是嫉妒
然而,一些西方媒體卻極力將這一合同與政治掛鉤。法新社稱,亞達瓦蘭石油合同傳達出兩個信息,首先是“伊朗不缺投資者,伊朗和中國的經濟聯系在不斷鞏固”;其次“如果其他想要投資油氣行業的國家猶豫不決,他們將喪失機會”。
美國《華爾街日報》10日稱,根據中國官員的說法,石油協議被推遲簽署的原因不是聯合國制裁而是商業因素。然而,美國一直在牽頭協調制裁伊朗,呼吁國際大公司不要向伊朗投資,但中國不愿意支持進一步制裁伊朗。
美聯社則稱,美國情報機構3日出臺的有關伊朗發展核武報告,可能最終為中伊簽署亞達瓦蘭協議掃清了道路。這份報告認為,伊朗從2003年已經停止了發展核武器。美聯社還稱,中國為了經濟的需求,正在全球展開能源搜索。中國對伊朗和蘇丹的投資引來西方不滿,因為“這抵消了針對強悍當局的外交努力。”
日本方面一直希望與伊朗加強合作,但受到美國的一再阻止,因此對中國與伊朗的這份“大單”表現出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