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石油巨頭”
“說我們公司很西化,但是我們的做法有著很濃厚的中國特色。”傅成玉談及中海油在中西文化的“夾縫”之間,不免感慨。
這亦是傅成玉本人的經歷影射。32歲時,傅成玉被公派到美國南加州大學留學,主修石油工程專業。回國后,他參與過中海油與阿莫科等多個外資公司的合作項目。這些經歷對他的影響深遠。
在國內,中海油亦是有獨特的“出身”:在三大石油公司之中實力最弱,不過歷史包袱亦是最輕;中海油希望以企業的身份“走出去”,但在海外經常被貼上國家石油公司的標簽;中海油最早與國外石油公司合資,不過在中西文化的沖擊之下,仍難以抹去與生俱來的“中國味道”。
《財經國家周刊》:中海油是中國最早與國外合資的國企之一,也被認為是最“西化”的大型央企。獨特管理模式和技術路線的形成,對中海油“走出去”有無幫助?
傅成玉:中海油是最先學西方的,而且學得比較徹底,把西方大多數的東西都拿過來了。但是當我們發展到一定程度,要跨越的時候發覺非常難。
為了超越,我們還是要發揮自己的優勢。我們的優勢是學習能力強,首先是把西方的東西搬過來了要消化,把它揉碎了,把我們之前的東西揉碎了往一起摻。摻完了形成的東西既不是西方的也不是我們原來的,但是包含了我們和西方共同的管理上的價值和理念,又改變了我們傳統的做法,所以在管理路徑上跟西方都還是不同。
我們國家工業化對能源的需求主要是靠我們自己,不是靠走向海外。我們搞工業化是因為我們要和世界經濟融為一體,走出去,到海外建大慶主要不是為了發展中國經濟,而是為了和世界經濟更深融合。
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們還有一個獨到的長處,這是西方石油公司所沒有的。就是我們真正地為當地經濟社會、當地的合作伙伴著想。
在海外,我們問的不是我想干什么,到了外國首先問你需要什么,我能給你解決啥,如果我不能給你解決問題,恐怕我在這里待不長。這需要就太多了,搞石油的人很多,搞基礎設施投資的人不多,我們就可以發揮中國的綜合優勢,把中國其他搞基礎設施的公司吸引進來。
中國和諧發展、和平發展、雙贏發展的理念,是中國獨有的,是在資金、技術實力至上的。
《財經國家周刊》:2005年競購優尼科失利后,中海油在走出去方面有何新的進展?
傅成玉:我們在海外發展的這些年,雖然沒有像2005年收購優尼科那樣大家都在喊,吵吵嚷嚷,但是我們發展都很好、進展很快。
有些海外媒體說我們是去搶資源,實際上我們在海外開發的資源是賣給當地的,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而當地也是需要能源的。
作為一個公司,實力是盈利能力。就像改革開放之初外國公司到我們這里來,它幫我開發了石油,它拿資金技術,油賣給我們。我們走的路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