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國際石油市場恢復再平衡的一年,也是國際
油價自2014年崩盤以來,開始升溫回暖的重要一年。
2017年全年油價呈現出“先抑后揚”的態勢。第一季度,油價在相對高位震蕩。此前
歐佩克和非歐佩克達成8年來首次聯合減產的決議,2017年年初,歐佩克減產執行情況遠超市場預期,對油價構成較強支撐,
布倫特和WTI價格在50美元/桶至55美元/桶區間徘徊。
然而,第二季度,美國原油產量和庫存量意外大漲,利比亞和尼日利亞原油產量大幅反彈,歐佩克聯合減產的提振效應減弱,油價承壓下跌。6月中旬,布倫特油價跌至44美元/桶,為全年最低點。
第三季度,歐佩克繼續延長減產,消費旺季導致需求走強,加上庫爾德獨立公投、颶風“哈維”中斷生產等一系列突發事件,油價開始企穩回升,并逐步上揚。僅僅兩個半月,布倫特油價就逼近60美元/桶大關,不斷刷新全年高點。
第四季度,供需趨于平衡信號更加明顯,美國原油和成品
油庫存雙下降,布倫特甚至出現了現貨溢價,市場出現供應收緊信號,油價延續上揚勢頭。10月之后,布倫特和WTI價格在60美元/桶和55美元/桶高位徘徊,創兩年多以來的新高。
在12月底收官之時,布倫特價格超過67美元/桶,WTI價格近60美元/桶,全年上漲超過了13%。從2016年11月底聯合減產協議達成以來,
國際油價上漲30%。“本輪油價周期結束已經指日可待了。”歐佩克秘書長巴爾金都12月中旬如是表示。可以說,2017年下半年的漲勢,令全球油氣行業都能明顯感受到油價走出低谷后的陣陣暖意。
盤點這一年影響油價回暖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供需平衡扭轉、歐佩克聯合減產和若干地緣政治事件。
供需基本面一直是決定油價走勢的根本力量。根據歐佩克市場報告,2017年全球石油需求量增長153萬桶/日,達到9694萬桶/日;供應量為9670萬桶/日,需求略大于供應。去年9月,國際能源署指出,供需達到了兩年以來最好狀態,其中經合組織國家(
OECD)需求量繼續好于預期,尤其是歐洲和美國。而中國原油進口走強,需求也大于預期。同時上游投資減少、全球老油田產量加快衰減,供給量下滑,供大于需的寬松局面持續逆轉。
歐佩克與非歐佩克聯合減產是2017年油價回暖的“定心丸”。年中、年末兩次延長減產,史上最好的減產執行率,對穩定市場預期發揮了重要作用。彭博社分析指出,去年12月,油價波動率(OilPriceVolatility)達到3年來的新低,繼續執行減產是油價“波瀾不驚”的主要原因。此外,一年的減產還實現了降庫存的重要目標,直接推動了過剩局面的逆轉。這也是歐佩克最為驕傲的成績——12月,OECD原油庫存相比過去5年平均水平,過剩量從1年前2.8億桶下降到1.4億桶。歐佩克相信延長減產,庫存到2018年6月能再下降1.5億桶,油市基本實現平衡。
美國頁巖油有了新的動態。美國頁巖油一直被視為打壓油價的主力。油價上漲,美國原油產量在2017年12月達到978萬桶/日,相比2016年年中大幅增長15%。然而,第三季度開始,美國鉆機增長進入平臺期,原油上產步伐落后于油價上漲步伐。債務高企、油服成本上漲、區塊老化等問題,讓美國頁巖油的靈活性不及預期的強,頁巖油快速上產、供應過剩再次加劇的情況沒有出現。
2017年,地緣政治事件多發,給油價走勢帶來一定震蕩,但持續時間較短。以庫爾德公投、沙特反腐事件為代表,中東地緣政治時不時出現緊張局勢。北海、加拿大、利比亞、英國等地油管中斷事件頻頻上演,帶來短期波動。8月,颶風“哈維”導致
墨西哥灣沿岸煉油廠停產,出口中斷。到年底,尼日利亞罷工事件推動油價高位震蕩收官。
2018年,油價漲跌仍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經濟增長、美元走勢、聯合減產、地緣政治等,石油行業能否由冬轉春,仍然需要取決于油價在今年進一步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