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些煤炭企業陸續公布2016年上半年經營業績。陜西煤業發布公告稱,經初步測算,預計公司上半年將實現扭虧為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5億元至2.8億元。山東能源上半年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0.73%,實現利潤6.13億元,提前半年完成全年利潤預算目標。
幾家歡喜幾家愁。作為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煤炭企業,龍煤集團的光景則要苦得多。連續多年陷入虧損泥淖的龍煤集團,今年一季度繼續虧損9.78億元。今年以來,已經有多家陷入巨虧的上市煤企陸續剝離虧損資產,尤其是資源枯竭的煤礦,以改善上市公司經營狀況,實現上市公司盈利。
不同煤炭企業面臨不同處境,是當前我國煤炭經濟運行出現分化的縮影。今年以來,在推動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綜合政策措施指導下,煤炭價格小幅回升,少數大型現代化煤礦經營狀況開始出現好轉跡象,部分企業已經實現扭虧為盈。
不過,受宏觀經濟影響,當前煤炭市場供需形勢并未發生根本性改變。
煤炭消費需求繼續減少,不少煤炭企業資金鏈依然緊張,個別企業連生產采購資金都難以保證,欠發減發工資現象也時有發生,一些銀行更是對煤企實行斷貸、減貸、停貸,老礦區、老企業的經營更加困難。
煤炭行業運行的分化,在大型現代化煤炭企業間同樣存在。不久前公布的2016年度《財富》世界500強排名中,共有9家中國煤炭企業上榜。在這9家煤企中,只有神華集團和山西焦煤集團2家實現盈利,其余7家全部虧損。進一步看,神華集團實現盈利13.9億美元,而山西焦煤的盈利只有7600萬美元。
煤炭行業的分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場機制發生作用的結果。最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煤炭產能快速擴張,市場供給能力明顯增強,而在經濟增速換擋和能源結構調整的背景下,煤炭消費需求持續減少,供給大于需求的矛盾持續顯現,導致煤炭價格持續下跌,企業經營壓力加大,全行業進入了“隆冬季”。
煤炭行業的“隆冬季”,也是行業企業的“分化期”。煤炭企業已經告別“傻子挖煤也能掙錢”的時代,一些小而散的煤炭企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面臨的經營壓力大。相反,一些轉型升級步伐啟動比較早、現代化程度比較高、產業鏈條較為完善的煤炭企業,則表現出了較強的抗風險能力。
對于煤炭企業而言,這樣的分化是殘酷的,一些企業甚至已經瀕臨破產“死亡”的邊緣。這種分化在很大程度上也體現了小煤礦數量多、落后產能比重大與大型現代化煤礦數量少、先進產能比重低的突出矛盾,凸顯出我國煤炭產業淘汰落后產能、發展先進產能的任務依然艱巨。目前,全國生產煤礦、在建煤礦還有1.1萬處左右,其中,年產120萬噸以上的大型現代化煤礦只有1020處,而年產30萬噸以下煤礦仍有近8000處,包括年產9萬噸以下的煤礦6500多處。
當前,我國煤炭市場呈現出一些積極變化,煤炭價格出現回升。中經煤炭產業景氣指數報告顯示,二季度,煤炭產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跌10.2%,跌幅比上季度大幅收窄7.4個百分點,結束了跌幅連續擴大的走勢。隨著煤炭價格的回升,上半年,國有煤炭企業實現由虧轉盈。這些變化的背后,主要受益于國家陸續出臺政策加快煤炭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根本上看,煤炭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并未發生改變,影響行業健康發展矛盾和問題依然存在。
因此,煤炭行業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因為包袱重而等待、困難多而不作為、有風險而躲避,要自覺減產壓產,有力、有度、有效做好淘汰落后、化解過剩產能工作;加強自律,不搞無序競爭,堅持誠信經營,努力穩定煤價,穩定市場;科學確立企業發展目標、方式和經營模式,推動煤炭開采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創新商業模式,運用先進的互聯網理念和技術改造煤炭傳統產業,推動煤炭生產向生產服務型轉變;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優化產品結構,大力發展潔凈煤技術,實現產業鏈條化,推行上下游一體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