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上流傳著一個視頻,名為《提議礦工提前退休》。視頻里說,一年365天,礦工工作355天,工作30年,就多干了7.5年。“誰能替礦工說句話?建議礦工提前8年退休。”視頻中這樣的呼吁得到了很多網友的支持,跟帖表示贊同者眾多。
通過了解得知,礦工的工作時間的確很長,不僅每個班上班時間長,而且法定節假日也不能完全正常休息,享受帶薪年休假的更是寥寥無幾。在提倡體面勞動和保障職工休息權的今天,礦工的休息權,如何來保障呢?
“挖走”礦工休息時間的因素
礦工的休息時間少,在煤炭行業是“見怪不怪”的事,因為歷來如此。有人認為,這是煤礦的特殊性決定的,沒法改變;也有人認為,這是煤炭企業領導的觀念問題,觀念一轉變,礦工的休息權就能得到保障了。
但調查顯示,這其實是個較為復雜的問題。礦工合理的休息時間,是多重因素綜合在一起,共同“挖走”的。
煤礦工作的特殊性
煤礦工作的特殊性在于工作地點,一是在地底下遠近不一的地方,二是工作環境差、條件艱苦。所以,礦工在班前和班后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到達和離開工作地點,并且有不少準備工作和收尾工作,而這些時間是不計在8小時工作時間內的。
2009年,中國能源化學工會曾在全國抽取了50個煤礦,調查礦工每班的工作時間。調查結果是:“礦工一個班下來,總的時間大多在10小時左右,有的超過11小時,其中召開班前會、班后會以及更衣、洗澡等約占2小時。”
山西焦煤集團西山煤電公司官地礦職工栗俊平在擔任全國人大代表期間,連續5年建議將一線礦工的“三八工作制”改為“四六工作制”。他說:“由于井下地質條件復雜、生產環節多,井口到工作面的距離長,煤礦職工從班前會、入井到升井洗澡的實際工作時間達12小時。再加上工作環境惡劣,體力消耗大,礦工長期處于疲勞狀態。”
煤礦講奉獻的傳統習慣
“你認為不休年假的原因是什么?”這是此次調查的一個問題。有一部分人的回答是,“領導不休假”,“身邊的人都不休假”,“這可能是習慣吧,沒人休假,這也是一種企業文化”。
從中不難發現,在煤礦,多干活、少休息還是較為根深蒂固的傳統習慣。
長期以來,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煤炭很緊缺,2012年之前,大部分時間都急迫地要求煤礦增產。“增產翻番作貢獻”,這種慣性思維在煤炭行業存在了幾十年,一時間難以完全改變。
“在國家的大力號召下,煤炭行業歷史上涌現出了一大批全國知名的勞動模范。這些勞模的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煤礦工人。當時加班加點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礦工的辛勤付出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也得到了全社會的尊重。”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姜智敏今年1月在談到15家大型煤炭企業聯合倡議保障職工休假時這樣說道。
“單位喜歡宣傳、鼓勵加班加點工作的職工,加班加點工作被認為是先進典型,爭取休假權則被認為是不愛崗敬業。”這是此次調查中的一位調查對象的回答,類似的回答為數不少。
制度引導職工多上班
《平凡的世界》里有一個細節,孫少平剛當上大牙灣煤礦采煤二班班長,面對協議工出勤積極性不高、時常不請假就缺勤的狀況,他想出了一個重罰重獎的點子,缺勤越多罰得越重,出勤超過規定天數,予以超額獎勵。
這個辦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并且得到礦務局局長的表揚,其他煤礦紛紛學習他們的做法。
這就是制度的力量。或許現在很多煤礦的保勤獎、臺階獎等獎勵制度當初就是這么來的。在長期缺煤的環境中,各種制度都引導職工多上班多出煤,大部分煤礦井下職工的工資與出勤、工作量直接掛鉤
當然,這是一種公平的分配制度,本應多勞多得。但是,礦工并非高收入群體,很多礦工靠一個人的收入養活全家,這些制度就會引導很多人放棄合理的休息時間,“超能力”、超負荷工作。
礦工生活質量還有待提高
有礦工說,“礦工最希望的是多上班、安全不出事、拿高工資”。還有人說,“當低收入難以抵擋高物價時,犧牲休假多掙工資,已成了大多數職工不得不做出的艱難選擇”。
除了現實的無奈,生活的單調也是一部分人愿意多上班的原因。
礦區多在偏遠地區,當我們問到“礦工休息時間大多會做什么”時,有一部分人的回答是“到礦上的活動室運動”,極少數人回答“出去旅游”,大部分人是純粹的休息,“看電視、睡覺之類”。
“反正休假也沒什么事情可做,還不如上班掙錢。”有人這樣說。
煤炭行業的辛苦和危險,已經讓很多年輕人望而卻步。如果一個行業對優秀年輕人沒有足夠的吸引力,那前景必定堪憂。盡量降低礦工工作的辛苦程度和危險程度,不僅是對現有礦工的交代,也事關行業發展前景。
實際上,在“還”礦工合理休息時間上,近年來煤礦有不少自發的摸索和創新。
例如,有些煤礦取消了夜班生產,將夜班完全改成檢修班,雖然生產時間縮短了,但是效率有所提高。有些煤礦月底集中一周時間檢修,趁這個時間,給職工集體放假。有些煤礦全面推行帶薪年休假有困難,就從讓勞模、先進工作者輪流休假做起。
以前總是批判“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這句話,覺得這樣說太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了。可是如果連自己都沒“想到”,“做到”不就跟撞大運一樣嗎?想清楚、大聲呼吁、極力推動、耐心等待,期待礦工合理的休息時間能“還”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