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的生產岸線上,一艘艘油輪和散貨輪中間“站著”一個四條腿的大家伙,這就是我國第一艘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現在就跟隨記者的攝像機一起看看“981”的秘密。
今年2月在上海順利出塢,兼具勘探、鉆井、完井與修井作業等多種功能,鉆井深度可達10000米。如果將它放在北京市中心3000米的上空,它的錨鏈可以覆蓋整個北京市六環。和世界上其他深水鉆井平臺相比,平臺首次采用200年一遇的環境參數作為設計條件,穩性和強度針對我國南海的惡劣海況設計,它未來的工作區域也鎖定于此。
這艘鉆井平臺總造價約60億元,中海油擁有船型設計的知識產權。它“身高”136米,“體重”3萬多噸,乘電梯到達主甲板上,相當于到了十幾層樓的高度。
這里是鉆井平臺的中控室,也就是我們印象中的駕駛室,電子化的操作方式大大顛覆了我們對掌舵的概念。
現在我們看到的“海洋石油981”國產化率達到40%,國內上百家承包商參與平臺的設計建造,裝備制造業隨之成長與發展。能源的重大裝備建設不僅是個海洋工程項目,更是重大科技項目。以打造世界頂級超高強度R5級錨鏈為例,其水下抗風浪、抗沖擊、抗變形、抗斷裂、抗疲勞等綜合機械性能都有更高級別的規定,僅有少數外國公司能夠批量生產,此前我國所需世界最高級別錨鏈一直依賴進口。當項目組將錨鏈設計參數提供給亞星公司的時候,亞星錨鏈便做出了攻關承諾,投入數千萬元進行自主研發。最終成功研制出該產品,并經大量試驗證明了其技術可靠性,在國際競爭中擊敗世界知名供貨商,一舉中標。聽說了亞星能做R5級錨鏈,俄羅斯的一家石油公司很快便下了訂單。江蘇亞星錨鏈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年底在上交所正式掛牌上市,成為中國錨鏈上市的第一股,打破外國公司在這一領域的壟斷地位。這還只是亞星一家公司的成功,這根錨鏈連接起的是國內多家研制單位:上海大學承擔著氫脆拉伸試驗、寶鋼鋼鐵研究所提供錨鏈材料研究等等,共七家國內高校與研究機構參與,實現“以用為主,產學研相結合,提升產業的競爭力”的目標。
“海洋石油981”代表了當今世界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的最高水平,從設計的安全性、動力定位等方面考慮,可以躋身世界前三名。在3000米的水深中,鉆井平臺將由這樣8個動力定位推進器保持一定的位置和穩定。
今年3月起將下海進行最后的海上試航和調試,并于6月份交付使用。“十二五”期間我國將結束海洋油氣勘探作業僅局限于近海的歷史。中國海油投資150億元建造了五型六艘大型深水勘探裝備,形成3000米水深的作業裝備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