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亞認為,在推進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中,中國和歐洲將成為重要力量。
他說,特高壓、智能電網和清潔能源技術和裝備的創新突破,為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奠定了基礎。中國全面掌握了特高壓核心技術和全套設備制造能力,建成一批特高壓和智能電網重大創新工程,有力促進了清潔能源快速發展。到2015年10月,風電裝機1.1億千瓦,光伏發電裝機3800萬千瓦,比2000年分別增長了322倍、1770倍。國家電網公司建成投運“三交四直”、在建“四交三直”特高壓交直流工程,特高壓±1100千伏直流輸電距離可以達到5000公里,輸送容量可達1200萬千瓦。新建2100座智能變電站;安裝智能電表超過3.1億只;建成電動汽車充換電站800座、充電樁2.5萬個。國家電網成為全球接入風電規模最大、太陽能發電增速最快的電網。
“同時,歐洲清潔能源發展起步早、開發規模大,目前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分別超過1.4億千瓦和9000萬千瓦。德國、丹麥的風電和光伏發電占本國裝機比重分別達到38%和40%,依托歐洲互聯電網,清潔能源實現了大規模開發、跨國配置和消納。”劉振亞強調說,特別是在今年2月,歐盟提出進一步加強跨國電網互聯,到2020年歐洲各國跨國輸電能力不低于本國發電裝機的10%,這一目標與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方向是一致的。
據介紹,目前世界大電網互聯正在加快推進,已形成北美、歐洲、俄羅斯-波羅的海三個特大型互聯電網。歐洲超級電網、東北亞互聯電網、北非向歐洲輸電的“沙漠計劃”等互聯計劃正在積極推進。這些都將成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技術裝備創新是關鍵
“全球能源互聯網是我們基于特高壓、智能電網和清潔能源技術突破和創新發展而提出的。”劉振亞說,面向未來,要加快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全面提高安全性、經濟性、開放性和適應性,根本還要靠技術創新。當前,亟須在以下幾個領域加強研究、集中攻關,力爭早日實現新突破:
首先,在特高壓領域,重點攻克±1100千伏、±1500千伏特高壓輸變電技術,加快設備研制和工程應用,適應電網跨洲際互聯、“一極一道”等清潔能源基地開發和電力外送需要。突破特高壓海底電纜技術,有效解決跨海聯網問題;加快開發特殊環境下特高壓核心裝備制造及應用技術;突破±800千伏特高壓多端柔性直流、交流半波長輸電、高壓直流斷路器,以及可控串補、可控并聯電抗器等靈活交流輸電技術。
其次,在智能電網領域,重點攻克涵蓋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調度各環節的智能電網關鍵技術,加強特大型交直流混合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機理研究,突破故障診斷、恢復及自動重構等技術,保障電網安全可靠、經濟高效運行,適應各類集中式和分布式清潔能源接入、各類智能設備即插即用;研發電網技術與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技術深度融合的新技術、新設備,為建設智慧家庭、智慧社區、智慧城市、智慧國家、智慧地球提供基本平臺和服務。
第三,在清潔能源領域,重點攻克大容量高參數風機、高效率低成本光能轉換、大規模海洋能發電等清潔能源技術,研發大容量、長壽命、低成本、高安全性的新型儲能技術,突破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發電虛擬自同步技術,全面提高清潔能源發電的經濟性、穩定性和安全性。隨著技術進步,清潔能源的經濟性和競爭力將明顯提高,有望在2020年左右超過化石能源。屆時,清潔能源將迎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期。
“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符合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也為世界能源和電力技術創新、裝備制造提供了巨大空間和歷史機遇。”劉振亞面向參會各方發出倡議:一是建立協同攻關機制,以重大研發項目為紐帶,共享前沿信息、研發設施、科研成果,開展產學研用以及跨機構、上下游聯合攻關。二是開展重點項目合作,依托中國“一帶一路”建設,聯合有關國家,積極推動亞歐洲際輸電、歐洲超級電網、北海和北極風電、北非和中東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基地開發外送等重點項目。三是加強優秀人才培養,高等院校要強化關聯學科建設,成為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科研機構要在重大項目攻關中培養和鍛煉人才;企業要廣納人才、用好人才,為他們施展才華提供廣闊舞臺。四是搭建高水平合作平臺,充分發揮相關國際組織、研究機構、高等院校、能源電力企業等作用,圍繞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建立跨國界、跨領域、跨專業的國際交流合作平臺,舉辦有影響力的高端論壇,打造一批高層次、開放型、國際化的技術研發中心和成果轉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