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基本查明中上揚子具有良好的油氣保存條件。調查證實雪峰山西側早古生代-震旦紀構造活動相對穩定,具備良好的油氣成藏條件,油氣勘探前景很好。在大巴山―米倉山前緣的寒武―二疊系海相地層發現3個重要的含油氣層位。
四是進一步證實柴達木盆地石炭系是油氣勘探的新領域。盆地內石炭系分布廣泛,厚度很大,烴源巖地球化學品質良好,具有很好的生烴和油氣運移條件,潛力很大。
五是海洋油氣調查取得一批重要發現。初步圈定了38個海域含油氣盆地。通過長排列大容量震源地震采集技術不斷攻關和創新,首次獲取了海底深部高質量的地震反射資料。該成果被評為2004年度全國十大科技進展,利用該成果先后在南海北部陸坡深水區、南黃海嶗山隆起首次發現巨厚的中生界沉積地層,為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選區提供依據。通過實施黃海海域油氣鉆探,首次發現中生界烴源巖厚度巨大,最大厚度上千米,具備形成規模油氣田的地質條件。
六是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在海域鉆探獲取了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證實我國海域存在豐富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在祁連山永久凍土區鉆獲陸域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這是繼加拿大、美國之后在凍土區發現水合物樣品的第三個國家。海域和陸地天然氣水合物的重大發現,為尋找未來接替新型能源指明了方向、增強了信心。
(二)油氣地質科學研究取得新成果
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隊伍發揮專業優勢,承擔了大批油氣基礎地質研究及綜合編圖項目,主要包括:震旦紀-早古生代中國巖相古地理圖、中國南華紀—早古生代巖相古地理研究與編圖、中揚子地區志留系多重劃分對比與巖相古地理編圖等,取得了一批重要新認識,為油氣勘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油鉀兼探取得新成效
在加強油氣基礎地質調查的同時,積極探索推進油鉀兼探工作,成效顯著。在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江陵盆地等均獲得富鉀鹵水,有望近期形成規模開采。初步建立油鉀兼探的技術平臺,初步編制了《油鉀兼探實施方案》和《油鉀兼探技術要求》,對油田資料復查、油氣勘探中油鉀兼探等主要工作內容進行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