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開展油氣基礎地質調查的基本情況
充分發揮中國地質調查局公益性隊伍在基礎地質調查的人才隊伍、資料積累的優勢,聯合石油公司、科研院校等單位,主要瞄準目前油氣資源勘查程度低、資源前景不明朗、風險勘探較大、石油公司暫時難以下決心實施勘探的大型盆地和中小盆地群,開展油氣基礎地質調查與評價,解決含油氣盆地重大基礎地質問題、評價油氣資源潛力,力爭在油氣新區、新層系、新領域實現重要新發現,帶動后續商業性油氣勘探,實現油氣勘探新的跨越。
自1999年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隊伍中直接從事油氣地質調查的人員達524人,每年承擔不同渠道來源的油氣項目資金約4億元左右,主要包括國土資源大調查專項、國家海洋專項、國家油氣戰略選區專項、以及三大油氣公司的橫向合作項目。
局屬單位通過承擔油氣地質調查與評價工作,培養了人才、聚集了力量、鍛煉了隊伍、提高了能力。目前已擁有一批數量可觀的油氣地質力量,長期從事著油氣基礎地質調查和研究領域工作。據統計,局屬單位從事油氣地質工作人數達524人,其中油氣專業人數達到216人,大部分人才具有博士學位或高級技術職稱。
油氣技術人員主要集中在15個單位,海上油氣調查主要由青島海洋所、廣州海洋局承擔,技術人員230人;陸上油氣調查由其他13個單位承擔,技術人員294人。其中,成都地調中心于1990年就成立有專門的油氣研究機構,已完成國家、部、石油公司項目60余項,經費超過4億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自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一直從事中國陸上和海上石油地質調查研究和油氣資源評價工作,“八五”以來共承擔石油地質研究項目47項,并已建立了可服務于油氣研究的油氣資源戰略評價實驗室、地震資料特殊處理技術系統等實驗室和設備。這支力量必將在“十二五”油氣基礎地質調查中發揮其作用。
二、十二五油氣基礎地質調查評價的主要成果
(一)油氣新區新領域新層系基礎地質調查取得六項新突破
一是初步證實橫貫我國北方的東西向天山-興蒙構造帶是我國新區、新層系油氣勘探的目標區。在銀額盆地及其鄰區首次發現石炭—二疊系有5套厚度大、區域分布穩定的烴源巖及其有利的油氣藏賦存條件,展示良好的油氣資源前景。在松遼盆地外圍新發現了6個中新生代油氣遠景盆地,初步查明石炭-二疊系發育有4套烴源巖;施工地質探井證實,上二疊統林西組發育2000 - 3000m 厚的暗色泥(頁)巖,是很好的烴源巖,生烴潛力巨大。
二是在羌塘盆地圈定出有利的油氣遠景區。首次在羌塘盆地發現晚三疊世前的古風化殼和一套晚侏羅-早白堊世的油頁巖-膏鹽地層,可能是一套極好的油氣生儲巖系。結合施工的鉆井資料,劃分出5個中生界生儲蓋組合,明確提出中侏羅統布曲組和上三疊統肖茶卡組為羌塘盆地的主要勘探目的層系,初步確定北羌塘坳陷中西部是羌塘盆地油氣資源的有利集中區,優選出白云湖-龍尾湖等6個有利區帶和光明湖-沙土灣湖等9個有利區塊。同時,建立了青藏非地震油氣勘探方法技術組合,對于下一步在青藏地區開展油氣調查與勘探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