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制造2025”很熱,作為中國版的“工業4.0”規劃,經過李克強總理簽批,提出了三個10年的“三步走”戰略,成為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10年行動綱領。
“‘中國制造2025’為我國煤炭機械裝備制造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是一個利好。我們將借這股東風,向‘智造’升級,進一步推動煤機裝備產業邁向中高端。”5月25日,中國煤炭機械工業協會理事長張勇對記者說。
張勇向記者透露,煤炭機械裝備制造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已經出爐。
按照規劃,我國煤炭機械裝備制造業將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堅持有保有壓,化解過剩產能,支持企業兼并重組,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開發利用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著力在一些關鍵領域搶占先機、取得突破。 到2020年,我國將形成5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建成20個綠色示范工廠和百家綠色示范園區。
2014年,我國煤機產品銷售收入達825億元,同比減少95億元;煤機產品總產值達1026億元,同比減少48億元;利潤總額為36億元,同比減少7億元。
“我國煤炭機械裝備業存在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薄弱、共性技術缺位,大而不強,缺少知名品牌等問題。”張勇談到,在“四基”方面,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工藝、產業技術研發基礎,也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為樹立自我品牌,規劃明確提出,圍繞關鍵環節,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裝備融合的集成創新和工程應用;支持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開發智能產品和自主可控智能裝置,建立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統。
“同時要建立獎勵和風險補償機制,支持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領域應用。”張勇說。
開展綠色制造工程是另一個重點。清潔生產、節水治污、循環利用等專項技術改造;資源綜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術產業化示范;制定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企業標準體系,都將成為未來煤機制造業的掘金點。
有業內人士表示,煤機制造領域很快將迎來新一輪重組并購的熱潮,更多煤炭企業看好這一板塊的發展機遇,想做大,大型煤機裝備制造企業“吃掉”中小企業或加盟中小煤礦,將是這一時期的特點。
以山東能源集團為例,今年2月16日,他們將原來隸屬于新礦集團、棗礦集團和臨礦集團的山東能源機械集團、魯南裝備制造有限公司和山東煤機集團整合重組成山東能源重型裝備制造有限責任公司,總資產超過91億元。
在5月22日發布的2014年度中國煤炭機械工業五十強榜單上,受整合重組影響,前十強的位次變化明顯。位列三甲的企業分別是天地科技股份公司、中國煤礦機械裝備公司、平煤神馬機械裝備集團公司。
“煤炭企業和傳統煤機企業的雙向介入和滲透,讓服務模式更趨向于供應全壽命、管理一體化。”上述人士表示,“但在市場上,還是誰更有絕活,最能抓住先機,才會贏。行業外的市場和海外空間,都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