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北美頁巖油增產、國際市場供大于求等因素影響,今年6月以來,國際
油價一路下跌,跌幅超過30%。一直對
國際油價有重要影響的
歐佩克做出的反應令人矚目。
11月27日,全球矚目的歐佩克部長級會議決定將原油日產量保持在3000萬桶水平不變。決議一出,2015年1月交貨的紐約輕質
原油期貨價格一度暴跌8%,英國北海
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下跌至74.36美元,觸及2010年8月以來最低點。
雖然同為歐佩克成員,但12個成員國早在會議之前,就是否減產均做出了自己的預期。與其說是預期,不如說是成員國之間間接表達的利益訴求。
沙特阿拉伯最先表示不希望減產。眾多媒體分析,原油產量占歐佩克三分之一的沙特做出這樣的反應原因有二。一是此舉可以將開采成本相對更高的競爭對手逼出市場,二是希望憑借自身較低的開采成本,“先發制人”,擴大出口,以達到“薄利多銷”的效果。
另一個重要產油國伊朗則希望“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表示歐佩克成員國應當團結一致,伊朗不會單獨減產,且如果西方取消制裁,伊朗可以在兩個月將日產量提高100萬桶。
而一些開采成本較高的成員國對歐佩克不減產的決議表示不滿。委內瑞拉外長離開會場時難掩憤怒,并拒絕對會議結果予以評論。
除了對12個成員國外,這一決議影響最大的國家應該是俄羅斯。不減產的決議,必定會使俄羅斯在經濟利益上受到重大影響。
歐佩克部長級會議結束后的第二天,俄羅斯總統普京表態,歐佩克決定不減產對俄羅斯是有利的。俄羅斯有能力應對世界石油市場的任何挑戰。俄羅斯石油公司總裁伊戈爾·謝欽也表示就算油價跌到60美元,俄羅斯也不減產。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國際能源專家徐小杰在此次歐佩克會議前,曾為本報撰文做出三種預期:第一、如果歐佩克減產,且減產規模在50萬桶/日以上,那么油價可輕松反彈到90美元/桶左右。第二、如果不減產,美國石油產業繼續穩產,其他市場沒有大的反應,那么油價有可能繼續下滑至70-60美元/桶。第三,歐佩克如果做出一個臨時的減產決議,且減產規模在30萬桶/日左右,油價會有所回升。照此分析,國際油價有可能繼續下滑至60-70美元/桶。
國際油價繼續走低,對于中國影響如何呢?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
中國地質大學能源學院教授姜在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是石油凈進口國,從宏觀角度看,歐佩克不減產對中國整體來說不是壞事:一有利于石油戰略儲備計劃,給中國
石油儲備帶來了建倉機遇;二對于國內低產、低效的老油田這是一個喘息和升級換代的機會,可以考慮暫時休整,對設備、技術等進行提升,對工人進行培訓;三能源成本下降有助于控制通貨膨脹,降低經濟成本,有利于能源價格改革。
北美頁巖油開采大大破壞了歐佩克的強勢地位,削減了其市場份額。不減產將意味著一場價格戰,外匯儲備充足的沙特和其他海灣產油國尚可承受,而委內瑞拉和伊朗將會發現日子更加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