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兩會期間,多位來自石油化工行業的民營企業家代表委員紛紛提出,原油進口資質應民營企業放開。
不久前,在全國工商聯召開的2014年提案新聞通氣會上,有關呼吁放開原油成品油進口的提案依然在列,并且排在所有提案的第二位,被歸類為全面深化改革的范疇,僅次于激發民間資本活力加快混合所有制發展的第一號提案。
這已經不是工商聯界別第一次在兩會提案中涉及相關的話題。這份題為《關于廢止相關文件逐步放開原油、成品油進口的提案》中表示,從中央和相關部門的文件來看,中國石油貿易體制改革正在逐步放開,而放開原油、成品油進口限制是改革的關鍵一步。
全國工商聯方面認為,首先要廢止1999年5月由國務院公布的《關于清理整頓小煉油廠和規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意見的通知》其次要允許在非國營貿易配額內自行進口原油和成品油,并可在交易市場上流通,取消對成品油非國營貿易配額只能用于進口燃料油的限制。
原油進口資質政策進度慢力度小
雖然不久前,中國石化在發展混合所有制方面破題,在下游領域(油氣零售)向民營資本放開合作。無論是從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對成品油銷售板塊發展混合所有制的表態,還是從中石油董事長周吉平的“在上游的油氣開發領域,中石油將采用‘產品分成合同’模式”的改革,其在打破壟斷上的力度都還不夠。
中石化2月發布的文件曾規定,社會資本持股比例上限為30%。雖然傅成玉在隨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對民資參股不設比例限制,只取決于資金情況。但更為關鍵的核心問題是,油源壟斷并未放開。社會和民營資本參與到中石化下游油品的銷售業務中時,仍將被中石化“卡住脖子”。
從1998年到2008年,就是因為油源被卡,民營油企才經歷了長達十年的蕭條期。中石化選擇放開的下游油品銷售,也是因該環節的利潤逐年減薄。早在五六年前,國際石油公司(IOC)出售下游資產原因就在于此。包括殼牌、?松梨等國際石油公司也在幾年前就開始出售下游資產了。
對中石化等央企而言,上游勘探開采才是最優質的資產,也是利潤最高的板塊。而中國的石油體制,無論是上游勘探開采的準入,中游煉化環節的原油進口,還是下游成品油的進口,都對民資都做出了全方位限制。
雖然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以及到2013年年底,各種關于向民營企業放開原油進口權的消息已經滿天飛,但是最終都沒有看到文字性的內容。
2013年底,國家能源局曾下發文件,對煉油企業進口原油使用資質條件征求意見。業內人士認為,各方反映上述意見稿對企業資質設置的門檻過高。
山東一家企業負責人認為,征求意見稿中涉及的原油進口的認定范圍和規劃要求應立足企業實際情況,提出過高的企業進口原油使用資質條件不能真正地解決原油進口問題。
河北一家民營石化企業高層建議,國家應鼓勵民營企業利用在國外的公司進行生產和進口,在國內建立真正意義的原油、成品油的期貨和現貨市場,這對爭取石油定價權會發揮重要作用。
國內多家企業均表示,原油資質放開,不應該對民營企業在設置“玻璃門”,這不僅對于民營企業不公開,更與中央精神相違背。
去年9月份,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聽取了全國工商聯獨立進行評估的民間投資政策落實情況報告,并且對其中的建議進行了采納和部署。這份號稱“民資萬言書”的報告顯示,特別是在一些傳統壟斷行業和領域,仍然存在著制約民間投資進入的“玻璃門”現象。李克強總理表示,報告內容深入扎實,讓“玻璃門”和“彈簧門” 現了形,國家發改委要督促有關部門對照自查,并與第三方評估參照找出差距,逐項解決。李克強總理明確提出在石油等六個行業向民間推出一批含金量高、企業急需又有利于加強轉型的項目。
黨的十八大報告也指出:“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法律保護”。 2010年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即新36條)強調:“規范設置投資準入門檻,創造公平競爭、平等準入的市場環境”。 2013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2013 ]83號文件《關于促進進出口穩增長、調結構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本著有利于結構優化、淘汰落后產能的原則,賦予符合質量、環保、安全及能耗等標準的原油加工企業原油進口及使用資質”。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莊聰生認為,政策和體制機制上的障礙形成了各種“玻璃門”、“彈簧門”和“旋轉門”,成為民間資本參與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邁不過去的坎。因此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必須加快推動壟斷領域的改革,破除各種隱性障礙,明確民企進入壟斷行業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制定進入這些領域的實施細則和辦法。特別要在石油等國有資本相對集中的領域,盡快向民間資本推出一批實實在在的項目,進一步拓寬民間資本發展的空間,切實讓民營企業看得見、進得去、有預期。
石油行業壟斷者并非完美無缺
石油行業中的天然壟斷者國有企業并非優勢全占。
面對產能過剩,在今年初,中石油一名官員透露,因應國內對石油需求放慢,公司將推遲啟動2座新煉廠及擴建一座煉廠計劃,以應對產能過剩問題。該名官員指,有關計劃將延遲至分別2015-2017年才重啟。
傅成玉承認,中國的煉油的能力已經過剩,馬上就嚴重過剩。
2013年全國煉油能力利用率為67%。相比之下,鋼鐵雖過剩,其能力利用率仍有72%~75%。
傅成玉說:“今天的鋼鐵就是明天的煉油。”他表示,按照現在已經在建的煉油廠計算,到2015年,我國煉油能力可以達到7.4億噸,2020年將達到9.1億噸,但平均開工率才67%。
從規模上看,作為壟斷者的國企雖然占據著資源優勢,但在規;献龅牟⒉坏轿。2012年,全球煉油能力在2000萬噸/年以上的煉廠一共有21家,其中我國國內只有中國石化鎮海煉化上榜。目前,大連石化、茂名石化煉油能力超過了2000萬噸,已進入世界級煉廠之列。但三個2000萬噸級煉廠僅占國內煉油能力的10%,這與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煉油國的地位不相稱。
一方面是國企握有大量資源,另一方面卻是民營企業無油可用。僅在山東地煉就具有1億噸以上的加工能力。但是,長期以來,山東地煉的開工率一直徘徊在 30%至40%之間,缺乏原油是制約地煉發揮生產裝置應有能力的主要障礙。受到山東地煉低效開工率的制約,近年來,民營石油銷售企業從地煉獲得的油品資源大約在2500萬至3000萬噸,僅憑這點規模難以支撐民營石油近4萬家加油站及其他相關業務的需要。
此外,曾有媒體報道稱,即便是中石油、中石化這些國企的加油站,油品質量也參差不齊,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達標情況。比如,中石化安陽油庫、岳陽油庫都出過質量事故。
浙江一家企業曾舉報稱,從國企山東華星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購買的清潔柴油不符合雙方合同規定的指標要求,理論也無果。
“檢測報告顯示,到貨油品相比簽訂合同時看到的油樣,顏色更深,酸度更大。但對方堅持不承認產品質量有問題,不愿意承擔賠償責任。這給我們公司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浙江企業表示。
此外,在環保問題上,國有企業的表率作用也值得懷疑。
幾年前,中海油擁有100%權益,并自任作業者的錦州9-3油田海底管線發生少量溢油,此前,中海油與美國康菲石油公司合作開發的蓬萊19-3油田發生溢油事故令人矚目。除了漏油之外,中海油位于大亞灣的石化項目繼失火之后,其大亞灣石化區的40萬噸/年煅后焦工程又因二氧化硫排放量嚴重超標、噪音略有超標,曾引起當地居民強烈不滿。
2012年,廣東省環保廳再次對中石化祭出“責令改正違法行為決定書”,而此次登上廣東省環保廳整改企業名單的則是中石化旗下子公司湛江東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湛江東興”)。廣東省環保廳指出,湛江東興在建設煉油配套項目后,周圍居民的搬遷工作并未完成,與此同時,在配套項目的污染防治設施未經驗收的情況下,湛江東興卻已單方面開工生產。針對湛江東興“未批先建”的大躍進式舉動,廣東省環保廳對其出具了“責令改正違法行為決定書”,要求立即停止煉油配套完善工程的生產,直至驗收合格。
當年3月,廣東省監察廳和環保廳聯合發布了今年掛牌督辦的35家存在環保問題的企業名單,其中,中石化茂名分公司赫然在列。
在此之前,中石化華北分公司鎮涇項目部曾被平涼市環保局責令整改,此外,湛江港-鐵山港原油管道工程則被國家環保部指出“未批先建”,并退回了中石化遞交的環境影響報告書。
曾有專家表示:“中海油,中石油和中石化都存在類似問題,多年的資源壟斷使得三大石油巨頭坐享暴利,已經喪失了加強企業建設和管理的動力。”
工信部前部長李毅中不久前指出,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石油的改革要落實到“三桶油”。
民營油企并非一無是處
當年國家鬧油荒的之時,地煉大省山東響應國家號召,供給了千萬噸成品油。
當前卻有觀點稱,山東地方性煉油廠是違法的,成品油質量不合格。
現實顯然給持這樣的觀點的人一記響亮的“耳光”。業內人士認為:“既然成品油不合格,為什么鬧油荒的時候,山東的地方性煉油廠可以提供那么多成品油?”
全國工商聯相關負責人認為:“所謂地煉企業產品質量差,技術落后等等說辭,都是帶著某種偏見。”
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目前山東地點企業有一部分實力較強、規模較大、有一定比較優勢的企業,不斷擴大規模、提升加工水平,這類地煉裝置配套較全,除了有催化、焦化之外,還有汽柴油加氫、MTBE、氣分、重整、聚丙烯、硫磺回收等裝置,成品油質量基本可達國家標準。
據了解,國內相當一部分民營石油化工企業在環保、高端設備等方面均有較大的投入。據了解,有一家企業建設的2.5萬噸/年硫磺回收聯合裝置項目投資額度高達2.65億元。300m?/h化工污水處理裝置投資7000萬元,40000m?干氣回收裝置投資2億元,這對于行業中的弱者民企而言,實在是巨額的投入。
地方煉油企業作為我國能源市場的重要補充力量,為國家能源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近些年來,地方煉油企業迅猛發展,無論裝置規模、裝備水平都達到了先進水平。但是,由于現有體制和政策的限制,地方煉油企業一直不能獲得原油進口資質,無法通過正常的市場渠道獲得原油資源,由此造成了大量產能閑置浪費。
曾有民營企業表示:“地方煉油企業是民族工業的典型代表,是地方經濟的重要支柱,更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理應得到平等的市場地位和企業的‘國民待遇’,F在無論市場環境、政策依據、企業需求等諸多方面,都具備了給予地方煉油企業原油進口資質的條件。”
據山東省煉油協會會長劉愛英女士稱:如果有了原油進口配額計劃,地煉企業在購買原油時就不需要繳納消費稅,1噸原油節省1000元左右成本。如果 1000萬噸的原油配額得到落實,僅稅費環節每年就能減輕100億元左右資金壓力。成本降低,更多優質原料通過山東地煉強大的煉油深加工裝置,生產出來的油品指標必將得到大幅提升。如果原油進口配額放開政策真正落實,那么對于當前山東地煉的多元化深入發展無疑將作出巨大的推動作用。
當前,石油行業已經進入了一輪下行景氣周期。在此期間,行業和企業產業鏈不完善將蘊藏極大的風險,作為有有效的補充,民營企業真正進入石油領域,將有效幫助國家抵御未來可能存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