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成本低于中石油
憑借上述三個石油區塊,MI能源成為國內少數擁有石油開采的民營石油公司。但事實上,當初中石油變賣上述三塊油田是因其品位低,開采成本高,但是張瑞霖接手后,開采成本卻發生戲劇性變化。
根據MI能源的招股說明書顯示,占總產量80%多的大安區塊從2007年到2010年上半年的采油成本分別為每桶5.44美元、4.23美元、6.21美元、5.01美元。而其他兩塊油田今年上半年的平均采油成本為為11美元每桶。需要注意的是,2009年中石油采油成本為每桶9.12美元,2007年中海油的采油成本在每桶16.37美元,而根據國際能源署2008年公布數據顯示,國際再增產油田每桶采油成本都在32到80美元之間。
由此可見,張瑞霖囊中的三個區塊的采油成本明顯低于國有公司的操作成本,所謂高成本低品位油田之說似乎并不成立。隨之疑問出現,那么如果當時中石油是因上市而急于脫手分散區塊的話,那么先后進入的兩家外資公司為何又先后退出?
根據MI的官方說法,張瑞霖是因工作關系與Microbes Inc相識。張瑞霖曾任職的一家油服公司曾是MIE的總承包商,負責鉆井,測井及壓裂等技術服務。資料顯示,張瑞霖在收購MIE之前曾任吉林三環石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主席兼總經理,趙江巍擔任技術該公司技術部門負責人。
一位國有石油公司的油服系統人士認為,張瑞霖曾經為Microbes Inc做過油服,應該最清楚這三處油田的資源儲量以及開采前景。
不過三個油田的收購價格變化或許能說明外資退出前后的心態變化。2003年,張瑞霖收購Microbes Inc全資子公司MIE的價格為200多萬美元,2005年張瑞霖開始打井采油賺錢,而到2008年張瑞霖結清收購MIE欠款時的代價就上升至2000萬美元。五年時間,Microbes Inc的三塊油田收購價格至少增長了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