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問監督機制
與外界所感受的劍拔弩張相反,環保組織并不愿意被理解為故意針對中石化。相反,環保組織從本次公示中看到了一些積極變化。
在采訪中,馬軍一再強調積極和正面的意義。“這一次公示,值得肯定的還是主流。報告長達300余頁,對中石化以往違規問題披露較為詳細,尤其突出的是公布了其下屬各企業三年的排放數據。這相比以往其他企業異常簡略的報告,是非常不容易的進步。”他說。
從環評公示的目的來看,為的是接受公眾的監督。從這個意義上說,報告本身或許并不是終極目的。環保組織希望的是,以環保核查為契機督促中石化及時糾正暴露出來的污染問題。
而外界關注的焦點是,中石化本次再融資是否能過關。
此前,有媒體援引消息人士的話報道,中石化已就此與環保部有過溝通并作了解釋,再融資被擱淺的可能性不大。對此,前述中石化集團辦公廳負責人表示做出如此判斷還為時過早,需要等待環保部門的核查結果。
“上市融資作為一件公開事情,環保不能存在漏洞,中石化環保違規問題得到整改之前融資請求不應該輕易得到批準。至于中石化是不是會嘗試其他渠道去融資,環保組織管不了也不會去干預。我們只是代表公眾參與的力量,呼吁中石化采取更多負責任的行動。”倪一璟表示。
在現實情況下,以環保組織為代表的公眾一方也只能停留在呼吁階段。政府部門雖然對上市企業做出了環保核查的要求,但核查企業環保做到什么程度下可以過關、不過關時是否會阻礙融資進程,并沒有明確的相關標準和法律依據,甚至存在著環保核查不達標但通過上市融資申請的先例。
“現在的環保核查制度缺乏硬約束,尤其存在在后督察環節缺失的難題。有企業在環保核查中暴露出了問題,環保部門也出具了整改意見。一旦上市融資完成,環保違規整改沒整改就不知道。”馬軍告訴記者說。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紫金礦業(601899.SH)。2008年2月,紫金礦業環保核查申請沒能通過,但其上市步伐并未停止。在作出“限期整改”承諾后,紫金礦業順利拿到了上市環保審核批文并于當年4月登陸A股。
2010年5月,環保部對2007~2008年通過環保核查的上市公司進行核查發現,58家公司中11家存在嚴重環保問題尚未按期整改,其中就包括紫金礦業,此后紫金礦業依然沒有采取切實整改措施。及至今年7月,隱患爆發釀成了嚴重的“7·3”環境污染事件。
“從核查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快一年,我們很關注這些出現問題的企業現在是否已經作出整改、停止了對環境的危害。如果確實如中石化所言已經作出了36項整改,應該及時公布出相關信息接受公眾和政府的監督。”馬軍對《財經國家周刊》說。“企業公布詳細環保核查報告,邁出了信息公開的第一步,我們要求企業對整改措施作出說明。政府公開信息、作出處罰,公眾督促企業作出整改,目前看效果還是蠻好。我們希望中石化這次公布的詳細核查報告也不會只是一份‘花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