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抗爭
從濟南驅車三個小時,便來到位于山東北部的東營。以中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為中心,毗鄰的東營、濰坊和濱州成為山東地方煉油企業的聚集地,僅東營一市便擁有全省30%的地煉企業及38%的原油加工能力。
然而2010年11月初,當記者踏上這片地下原油儲量豐饒的土地時,看到的卻是初冬蕭瑟的景象,與眼下沸沸揚揚的柴油荒、搶油潮形成巨大的反差。“目前進口燃料油價格已經漲了近2000元/噸,眾多地方煉廠受成本限制,不得不減產、停產。”劉賀通的煉廠位于東營,受油源的限制,目前僅有1/5的設備在維持運轉。
在山東地煉的發展史上,油源問題,一直是足以決定行業生死的命脈,也是地方煉廠與“主管對手”中石化的矛盾焦點。
劉愛英介紹,截至2010年9月末,山東的21家地方煉廠,不但不能從中石化購到足夠的原油,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地煉廠從中石化購買原油的價格,遠高于中石化的下屬企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石化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中石化在原油銷售上自然“內外有別”。對自己的下屬企業,中石化曾按照每噸905元的國內市場價格供油,而提供給山東地煉企業時就與國際接軌,每噸最低1200元,最高時1700元。
面對巨大的原料缺口,地方煉廠只能從國際市場進口燃料油。而相比原油,燃料油黏度大、雜質多,生產成本高。劉愛英告訴記者:“正常情況下,加工原油利潤在每噸100元左右,而加工燃料油,每噸利潤只有40~50元。”山東齊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銷售部部長李榮海則為記者算了一筆賬:以蠟油為例,2009年1月市場價為3300元/噸左右,按60%的出油率計算,一噸成品油成本大約是5500元左右;而在銷售終端,當時山東地煉93#汽油價格為5150元/噸左右,扣除每噸1300元的燃油稅后,煉廠實際收入為3850元,這意味著每煉一噸油,煉廠虧損遠超千元。
地煉廠在夾縫中求生,中石化要覬覦山東市場,矛盾與斗爭由此不斷出現。而油源,便成為中石化握在手中的殺手锏。
墾利石化一位內部人士向記者回憶起與中石化的一次正面叫板。
2004年,中石化在山東推出了一項成品油收購政策,每收購一噸成品油向地方煉廠收取50元銷售費用。“不滿于這種霸王條款,墾利石化一噸成品油也沒交。”由于墾利的強硬,中石化當時計劃在東營收油2.12萬噸,但僅完成了0.96萬噸。
然而,一時血性的結果卻是,中石化扣減墾利石化該年9月份的原油指標1.17萬噸。當月,墾利石化幾乎陷入停產的窘境。
“沒有哪家地煉不恨中石化,但我們哪里敢得罪它?”濱州一家地煉企業負責人說,“油源在別人手中,自己只求有活干,哪兒還敢和人家提什么條件?”
既要“不得罪”中石化,又要尋找油源,維持企業正常運轉。當白道行不通,地方煉廠開始走上一條灰色的反抗之路。
經相關地方煉廠原料采購人員介紹,記者輾轉聯系到浙江的一位“石油經紀人”,他掛靠在一家成品油貿易公司里,從事“原油進口”生意,即所謂的“石油掮客”。
在記者一再保證不泄露其真實身份的情況下,該經紀人謹慎地向記者揭開了一條灰色地下原油供應鏈。據他介紹,山東地煉的灰色油源主要有幾種:從勝利油田產油區所偷的原油,一般提供給東營、濱州和聊城附近的煉廠;通過中間商,以燃料油的名義進口原油;利用國內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石油集團公司的配額和排產計劃進口國外原油,或直接購買國家的儲量原油,“這需要在三大公司的關鍵部門擁有非常鐵的內部關系”。
該經紀人還透露,山東半島大部分地方煉廠都進行過或多或少的灰色原油交易,為地方煉廠找油,甚至已經發展起一條地下產業鏈。劉賀通說,這種地下的灰色通道,在業內甚至被看作反抗中石化的特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