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化并非靈丹妙藥
毋庸諱言,油氣資源國執行國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護民族利益,守住自己的“金飯碗”。對俄羅斯這樣的資源大國來說,21世紀普京政府的國有化重組更是打造了世界一流的石油公司,無論從提升石油企業競爭力,還是提升國家的國際競爭力方面,都產生了積極的效果。
但不可回避的是,從實際運行情況看,國有化政策的實施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事與愿違。如前所述,委內瑞拉一度是石油國有化的積極倡導者,在三個階段的國有化浪潮中均有不凡表現。上世紀,委內瑞拉曾先后從自己的國土上趕走了埃克森美孚和康菲石油公司,其捍衛石油資源的決心可見一斑。但自從委內瑞拉推行石油國有化政策以來,政府所期望的政策效應不僅沒有發生,而且出現了石油稅收不斷走低的現象。
更有趣的現象是,當委內瑞拉石油公司全部是私有制結構的時候,每出口1美元的石油政府可獲得80%的利潤,而國有化之后,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政府所能獲得的石油出口利潤竟然降到了50%。同時國有化嚴重抑制了外資的流入,導致委內瑞拉國內石油生產設備更新只能依靠國家大量資金投入。如果不投入這筆昂貴的費用,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每年可能會流失25%的石油產量,委內瑞拉政府由此背上沉重的包袱。
1999年,查韋斯擔任委國總統后向國內人民保證:要用石油來改變他們的生活,實現零貧困。查韋斯將其稱之為“石油社會主義”。 但2006年國際石油價格在攀升一段時間后開始下跌,查韋斯的石油福利分配政策開始失靈,國內經濟狀況的改善基本上沒有起到什么作用。委內瑞拉2006年的通貨膨脹率達到16%,為拉美各國之最;20%的人持有國內80%的財富,貧富差距懸殊現象沒有得到根本改觀。查韋斯的執政教訓就在于,你可以將石油視為國家的支柱產業,但絕不應把石油國有化視為救命稻草。
作為委內瑞拉堅定同盟的玻利維亞也面臨著相似的尷尬境遇。2006 年5 月1日,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頒布最高法令,宣布實施能源國有化,一度引起軒然大波。但總統法令頒布之后,玻利維亞能源國有化計劃進展卻十分緩慢。三個多月之后的8 月11日,玻利維亞能源部發表聲明,宣布由于缺少資金,玻利維亞暫時中止實施石油天然氣國有化計劃,莫拉萊斯的石油國有化法令一定程度上成了媒體秀。
玻利維亞石油國有化進程緩慢有著深層次原因。首先是資金缺乏。玻利維亞是拉美最貧困的國家之一,國家石油公司在石油國有化之前的2005年只有8900萬美元的資金預算,且現行體制對國營石油公司的融資能力有限制,缺乏資金的石油公司國有化顯得心有余力不足。二是玻利維亞國家石油公司在管理、技術水平方面較為落后,難以擔當大任。玻利維亞國家石油公司原有4個分支公司,1996 年實行資本化以后,兩個生產性公司及一個天然氣運輸公司均由外國公司購買并控股。國營石油公司最后只保留了很小的一部分業務,主要是負責管理合同、服務及精煉業務,基本上喪失了生產管理職能,演變為服務公司。三是國家石油公司管理效率低下,機構臃腫,腐敗嚴重,管理國家資源的能力缺乏。
玻利維亞在1916~1920 年和1936~1989 年期間曾兩次實行國有化。在此期間,國營石油公司機構臃腫,腐敗和極端政治化長期存在。人們擔心,隨著國營石油公司在能源國有化進程中的作用不斷加強,國營石油公司將會重蹈覆轍。宣布實行能源國有化后,莫拉萊斯表示要將國營石油公司變成一個“由社會控制的透明、高效的公司”。然而僅僅過了1個多月就出現了國營石油公司非法經營的丑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