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合作必然走向國際化的進程中,曾經的油氣資源國有化浪潮正在退變。我國油企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應理性觀察,在風險中抓住機遇,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果敢出擊。
作為油氣資源大國,俄羅斯能源領域正在淡化“國有化”。 今年10月下旬,俄羅斯政府批準了一項價值600億美元的私有化計劃。根據該計劃,俄政府將在未來5年內出售其持有的國企和國有銀行的股權,其中包括俄最大的石油公司—俄羅斯石油股份公司。
在普京任職俄羅斯總統期間,俄堅決推行能源國有化,對外資采取較為苛刻的政策。但是一場經濟危機發生后,俄羅斯經濟遭受重創。為走出危機陰影,俄羅斯不得不考慮放寬外資石油公司準入限制。俄羅斯的做法看似不得已,但從油氣行業的發展規律來看是明智之舉。開放是油氣行業發展的特點,離開了合作一定沒有出路。
其實,金融危機只是一根導火線。在能源合作必然走向國際化的進程中,曾經的油氣資源國有化浪潮正在漸漸褪變。
油氣資源國有化回溯
二十世紀以來,全球石油資源國有化運動一直在持續。從運動的特征看,該運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屬于起步階段。這一時期的民族主義和民族解放運動是石油資源國有化浪潮的導火索,拉美地區是這一運動的先驅者。阿根廷、墨西哥以及委內瑞拉等國是當時石油國有化的排頭兵。1922年,阿根廷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國家石油公司,由此拉開拉美國家石油工業國有化的序幕。1936年,玻利維亞成為了第一個把在本國經營的外國石油公司收為國有的國家。時隔兩年,作為當時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墨西哥將境內所有外國石油公司強行收歸國有,最具代表性。
之后這一運動的波及效應逐步擴散,厄瓜多爾、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以及中東地區的伊朗、伊拉克、利比亞、沙特阿拉伯等國也紛紛效法,加入石油國有化運動的隊伍中。由此進入石油資源國有化的第二階段,也就是二十世紀50年代。這一時期最有代表性的是中東地區。當時中東各國為了擺脫跨國石油公司對其資源的控制,紛紛開展了取消或修改過去對產油國極不公平的石油租讓地制度,積極爭取石油開發參與權,直至收回石油資源的國有化運動。1951-1954年,伊朗的石油國有化斗爭成為這一輪國有化的高潮,產油國為石油資源的斗爭持續了20 多年。上世紀80年代,石油資源國有化斗爭才基本告一段落。
進入21世紀,國際形勢出現重大變化,石油需求旺盛,石油供應瓶頸再次凸顯,油價節節攀升,由此引發新一輪石油資源國有化,也可將其視為石油國有化第三階段。這一時期不同于前兩個時期,顯著特點是石油生產國政治經濟地位獨立。他們普遍通過立法改變私有化政策,強力推進油氣資源的國有化,最大限度地擴大石油天然氣的收入。在這一輪運動中,拉美地區再次挑起了大旗。2006年3月,委內瑞拉政府宣布廢棄20世紀90年代與外國石油公司簽訂的所有石油開發合同。同年5月,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簽署法令,宣布對本國油氣資源實行國有化,石油國有化浪潮再次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