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振興裝備制造業戰略和旺盛市場需求的推動下,我國能源裝備制造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截至今年7月份,我國電力裝機容量突破了10億千瓦,比五年前增長近一倍。其中水電裝機超過2億千瓦,位居世界第一;風電裝機預計今年將突破3000萬千瓦,居世界第二;東方電氣百萬千瓦核電機組標志著中國繼歐洲、日本后,成為為數不多的能夠成套提供百萬千瓦核電設備的幾個國家之一……不久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2010中國(國際)能源裝備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了解到,我國能源裝備技術水平大幅提升,行業成套能力增強,一些重大基礎裝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據本刊了解,我國目前在建的百萬千瓦核電機組的國產化率可達到80%以上,千瓦噸級大型煉油設備的國產化率達到90%。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中,國產機組的比例已超過80%,今年6月竣工投產的云廣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是世界上第一條正負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工程自主化率超過60%,打破了外資壟斷局面,標志著我國電力技術和裝備制造水平在世界輸變電領域占領了新的制高點。
“隨著近年來我國能源領域對重大裝備的巨大需求,能源裝備產業得到了迅猛發展,能源裝備產業的自主化地位基本確立,正處在由大變強的關鍵階段。”相關部門負責人同時也告訴本刊記者,我國要從能源大國進入能源裝備強國行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技術、機制、體制的創新是能源裝備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礎和保障。”
“中國裝備、裝備中國”
由于國產化率和國際競爭力的不斷提高,使得一批能源重大裝備開始走出國門,進入國際市場,初步實現了 “中國裝備、裝備中國”的目標。資料顯示,2009年,我國電力設備出口容量達到1600萬千瓦,出口類型也逐步向超臨界燃煤機組、500千伏輸變電設備等高端產品類型轉變。
《瞭望》新聞周刊調研了解到,能源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的步伐加快,使高技術產品、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不斷提高。這幾年來,一重、東方電器、大連重工等集團不斷適應市場需求,加強自主創新,大力開發新產品,加快調整產品結構,核電、風電等產品成為新的增長引擎。在復雜的經濟形勢下,實現了又好又快增長。 例如,幾年前,風電設備開始啟動,東方電器和大連重工起重集團抓住機會,進入風電裝備制造業,如今已經成為國內風電整機制造業的龍頭,在國際上也進入了前十名,實現了產品升級和結構調整。另外,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相關裝備制造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
在產品結構得到改善的同時,產業組織結構和產業布局得到優化,一批技術水平較高、生產規模較大的企業集團的行業龍頭地位更加突出。在全球12家著名發電設備制造企業當中,中國三大電氣集團的綜合指標排名已由過去的下游升到中上游。
近年來,企業重組步伐加快,特變電工通過重組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從1998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先后與十多家企業進行了重組,形成了輸變電、新能源和新材料三大產業布局;通過重組特變電工沈陽變壓器公司,六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產能從不足2000萬千伏安到去年超過了8500萬千伏安,成為世界單產生產能力最大的工廠,產品結構有效優化,500千伏產品成為主導產品,并批量出口到美國等國家。
我國現已成為世界能源裝備制造大國。據統計,包括能源裝備在內的整個裝備制造業對全國工業總產值和就業的貢獻率均超過了25%,對外貿出口的貢獻率更是超過了50%,發電設備等電力裝備生產能力已位居世界第一位。2001年中國發電設備產量為1300萬千瓦,2008年已經超過了1.3億萬千瓦,7年增長了10倍。在市場機遇和國家產業政策的強力推動下,我國能源裝備制造業自主產業地位基本奠定。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用這個比喻說明了能源重大工程與重大裝備之間的關系。從實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國家能源重大工程為重大能源技術裝備提供了應用的平臺。而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又大幅降低了能源項目的建設成本,國產裝備價格一般較同類進口設備低1/3~1/2左右,給項目建設者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從而增強了能源產業的競爭力和市場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