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10月接連發文預警今冬可能出現“氣荒”后,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局11月2日、3日又連發兩則通知,用意均在緩解天然氣供需矛盾,保障今冬天然氣供應。
根據多項政策傳遞出的信號,除了落實“煤改氣”項目的氣源和供氣合同,控制天然氣替代項目發展節奏這些短期措施之外,還強調加快天然氣管道網絡和配套儲氣設施建設,深化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等長效機制的建立。
地方落實“煤改氣”需先行規劃
“限氣”、“保供氣”,似乎成為我國進入冬季用氣高峰期后的保留節目。但今年的供需形勢究竟如何?在10月12日召開的2013年天然氣迎峰度冬供應協調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連維良預計,今年天然氣需求至少1920億立方米,但資源供應最多1700億立方米,供需缺口達220億立方米,大大超過此前業內預計的100億立方米左右。
中國石油(7.97, 0.07, 0.89%)大學(北京)中國油氣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向《中國電力報》記者分析,目前我國天然氣市場進入大規模發展時期,受制于“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稟賦,我國天然氣供需矛盾會長期存在。而今年的供需矛盾激增,最直接的原因是各地為治霾加快了“煤改氣”等天然氣替代計劃,導致天然氣供需失衡情況加重。
為正確引導“煤改氣”進程,11月2日、3日兩部委連發《關于進一步做好2013年天然氣迎峰度冬工作的補充通知》和《關于切實落實氣源和供氣合同確保“煤改氣”有序實施的緊急通知》兩則通知,均要求各地在發展“煤改氣”、燃氣熱電聯產等天然氣利用項目時“先規劃、先合同、再發展”,不能“一哄而上”。
國家對天然氣供應的優先次序很明確,就是優先保障民生用氣,壓減發電用氣及其它非居民用氣。但有意思的是,今冬氣荒的集中爆發點并非居民用氣環節,而是工業用氣和燃氣發電等領域。“這表明地方政府在落實國家政策的過程中出現了偏差,沒有將民用和工業、發電用氣的比例做好分配。”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告訴記者,地方政府在理解國家的“煤改氣”政策時,忽視“煤改氣”應在“某些地區”、“某些時段”適宜推出的要求,大規模、缺乏規劃地上馬。 “一般而言,民用氣、工業用氣和發電用氣的分配都秉承‘三分天下’的原則,但有些城市大規模上馬‘煤改氣’項目后,并未相應增加燃氣發電等用氣比例,這都是沒有做好規劃的表現。”
開辟增產和增供途徑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的數據,前三季度,我國天然氣產量863億立方米,增長9.2%;天然氣表觀消費量1208億立方米,增長13.5%。產量增速遠不及消費增速,“整體上看,我國對天然氣的強勁需求將仍然持續。因此,現階段要緩解天然氣供應壓力,必須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穩住市場需求,另一方面要增加天然氣進口,以及頁巖氣、煤層氣、煤制氣等非常規天然氣的開采力度。”任浩寧認為。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國天然氣進口量約合388億立方米,增率達到27.3%。而且,未來我國對天然氣進口將依然呈增大趨勢。其中,需重點關注與俄羅斯的合作。從目前中石油公司與俄方的對接情況看,約每年600億 立方米的天然氣合作協議已經達成,若合同落實將大大緩解國內天然氣供不應求的狀況。但考慮到還需要管道鋪設等基礎設施建設,該合同落實預計仍需三、四年的時間。
“國家推行‘煤改氣’工作是短期的手段,要解決環境問題,長期來看,還應立足于我們的優勢產業,就是煤炭產業,提高清潔煤技術,大力發展清潔煤產業。另外非常規天然氣也有很大的市場空間。”任浩寧說。但目前,中石油等公司制定的煤層氣產量目標都沒有完成;煤制氣則進展更為緩慢,截至10月份,仍然沒有一個上規模的煤制氣項目不依靠政府補貼就能實現贏利。“煤制氣等進展緩慢,一方面是因為目前技術和設備尚存在一定差距,另外就是投入成本較高,而贏利較難。而且,國家對煤層氣的補貼政策仍然比較模糊,企業開采的主觀意愿也并不強烈”。
價格形成機制的作用被忽視
在董秀成看來,穩住市場需求是短期措施,長效機制還應是增強供應能力,除了加 快非常規天然氣的開發,天然氣管道網絡和配套儲氣設施等建設也應盡快加快步伐。他表示,目前我國天然氣管道布局較為分散,且天然氣生產和干線運輸基本上由一家石油公司獨自運營,各石油公司的管網之間缺乏聯系,無法形成靈活的資源調配。因此,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天然氣管道建設,促成全國統一的、相互有機聯系的天然氣管網。同時,作為重要的調峰和應急措施,天然氣儲氣設施的建設也刻不容緩。
此外,目前業內的目光都聚焦在“氣荒”上,也從各方面加以分析,但恰恰忽略了一個極為關鍵的環節。“長期實行低價格策略,價格形成機制混亂導致天然氣產業鏈發展不協調,也是儲氣設施建設滯后、下游市場過度發展以及進口受到限制的根源。”董秀成表示,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是大勢所趨,應在充分考慮其他能源的比價關系以及國際市場天然氣價格的同時,逐步建立我國天然氣產業鏈各環節順暢的價格聯動機制。從長遠看,這也是解決我國天然氣供需矛盾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文章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