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貿易摩擦有升溫之勢。昨日,來自印度太陽能獨立發電商協會的消息顯示,該國可能在下周決定是否對進口的太陽能產品征收反傾銷稅。業界推測,按照印度以往的態度,此案最終成立的可能性較大,中國光伏將被征收高額的反傾銷稅。
8月14日,中國商務部則發布公告稱,自8月14日起,對原產于印度的進口單模光纖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據知,商務部于2013年6月18日收到國內七家公司代表國內單模光纖產業提交的反傾銷調查申請,申請人請求對原產于印度的進口單模光纖進行反傾銷調查。本次調查自2013年8月14日起開始,通常應在2014年8月14日前結束調查,特殊情況下可延長至2015年2月14日。
不過,昨日,記者梳理近年來中印貿易摩擦案發現,近年來,印度對產自中國產品提起反傾銷調查的案例數不勝數,相反,中國對印度提起的反傾銷調查案件卻很少。
記者在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中印貿易專題中,搜索印度對中國的反傾銷案,獲得了344條結果,而搜索中國對印度的反傾銷案時,僅有25條結果。
而記者瀏覽中國商務部網站統計發現,2011年至今,印度對中國提起反傾銷調查的產品品類已超30種。
印度為何對中國頻頻發起反傾銷攻勢?
“印度對中國的貿易赤字是重要原因,印度擔心貿易赤字缺口的擴大會傷及印度貨幣,并使該國的國際收支環境進一步惡化。”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牛海鵬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數據顯示,印度對華貿易赤字從2006-2007財年的91.5億美元增加到2011-2012財年的396.5億美元。
此外,牛海鵬認為,貿易組成不合理也是重要原因。印度主要從中國進口機械和制成品,但出口的卻是棉花、鐵礦石等原材料。這種貿易現狀引發了印度貿易保護主義的沖動。
對此,印度政府方面也曾多次表達抱怨。印度貿易部長阿南德·夏爾馬和中方代表會談時也曾直言,印度需要解決與中國之間貿易失衡“日趨嚴重”的問題。
中國價值指數首席研究員崔新生則認為,與中國開放的態度相反,印度是一個產業安全意識非常強的國家,在它看來,印度本國企業能做好、且能滿足國內需求的產業無需進口。
中國之所以很少對印度提起反傾銷調查,崔新生認為,主要是因為產自印度的產品進入中國后,并不能對中國相關產業產生威脅。
牛海鵬則認為,相比于經濟因素,中國更多的是政治立場的考量。“中國的反傾銷調查對歐美比較多,對第三世界國家相對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