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美國的頁巖繁榮會讓沙特阿拉伯和其他OPEC國家喪失油市統治力。比如國際能源署(IEA)早前預測,2020年前,美國將超越沙特阿拉伯,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生產國,這類權威機構的預言讓外界感到迷惑,這一幕真的會發生嗎?
按照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的預測,美國原油產量將在2020年達到頂峰。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新的水力壓裂技術和水平鉆井技術,困在“緊實”巖石和砂床中的非常規石油變得觸手可及。先進的生產方式對美國能源供應產生了很大影響,2008年至今,美國石油產量提高了43%。
但這不能說明一切。
關于美國頁巖油能否對全球石油市場產生長期的、具有變革性的影響,這其中有眾多問題尚未得出答案。比如,美國的頁巖資源大開發并沒有導致石油價格下跌,事實上,油價近期反而在反彈。根據IEA充滿樂觀的預測,美國的液體燃料(不僅包括原油)產量可能在短期內超越沙特阿拉伯。
另一個讓人對美國頁巖油影響力生疑的原因是頁巖油田的急速減少。美國超過80%的頁巖油產量來自巴肯油田和伊格福特油田。但巴肯油田油井正急速減少,過去 24個月內產量已下滑到最初水平的1/5。同時,伊格福特油田的的油井也將在4年內結束經濟性開采的周期。因此,石油金融專家近期預測,美國頁巖繁榮僅能使產量短暫爆發,遠未至影響油價下跌的程度。
沙特阿拉伯一直是全球最可信賴的石油供應國,在維持全球石油市場穩定方面貢獻巨大。例如2011年利比亞內戰期間,沙特單方面增加出口,成功避免市場出現供應短缺;2012年初,在美國與伊朗劍拔弩張的時候,沙特通過增產避免了油市出現動蕩,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目前,沙特阿拉伯日產原油1250萬桶,并且還有大量閑置產能(大約為全球閑置產能的一半),有能力在全球供應出現緊急情況時臨時增產。換句話說,美國的頁巖油無力取代沙特石油具備的“戰略儲備功能”。
但盤踞在全球能源“食物鏈”頂端的沙特并非高枕無憂,它在很多方面需要改革,盡管在大多數情況下,沙特都明智謹慎地管理著它的石油財富。
未來沙特需要控制國內能源使用鋪張浪費的現象。需要警惕的是,石油對沙特GDP的貢獻正在下降——從1973年的65%降低至2012年的30%。沙特必須降低國內石油消費以確保出口能力。
沙特的人均能源消費量是美國的2倍、德國的4倍,而德國的經濟規模是沙特的5倍。2012年,沙特本土消費了當年石油產量的22%,大量的燃料補貼助漲了能源揮霍的氣焰。
這種現狀讓人擔憂,但并非無法挽救。1973年,美國的能耗年增長超過3%,與今天的沙特很像。但隨著石油價格的上漲以及能效的提高,美國的能源消費量很快恢復到正常水平。沙特需要采取行動來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補貼,引導能源消耗在最需要的地方。
對于沙特來說,改革的時間所剩無幾。評級公司惠譽(Fitch Ratings)的報告顯示,沙特的保本石油價格已經從2008年的40美元/桶上升到2012年的76美元/桶。如果公共事業支出以目前的水平繼續上漲,那么保本價格將激增至不可預估的水平。沙特應該按照50美元的保本價格標準縮減開支,如果2014年油價降到80美元/桶,那么現存的余量足夠用到 2030年;如果開支能繼續下降的話,現有存量還能使用更久。
低價石油的時代已經過去,所以油價降低到50美元/桶基本不可能發生。但需求還會發生變動, IEA和EIA的數據均顯示,2035年前,全球日均石油需求將達到每天1億至1.12億桶,如今的石油需求則是8900萬桶/天。
與此同時,全球50大石油天然氣生產商的石油邊際價格正以每年11%的幅度遞增。目前,邊際成本在每桶100美元的水平徘徊。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政策目標從來都不是高價,而是不惜代價維護其優質能源供應國的名聲。總的來說,美國的能源繁榮是積極的、具有改革能力的,但這并不足以使美國從一個能源求國轉變為一個能源富余國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