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美國一樣,中國頁巖氣開發進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開發頁巖氣過程之前,必須有基本的制度設計,否則,前期大舉進入的企業很可能成為炮灰。
投資大,不是問題;成本高,也不是問題。關鍵問題是產權保護,知識產權保護,對前期進入的資金絕不能夠關門打狗,所有的資金擁有公平、高效,中國才有可能爆發美國式的非常規的天然氣革命。
目前頁巖氣招標是探礦權招標,屬于前期投入階段,離市場化還有十萬八千里,此時進入頁巖氣領域是標準的高風險投資。2011年7月首輪招標,僅涉及中石油、中石化等6家公司,最后中標的只有中石化和河南煤層氣兩家公司,兩家公司將于2014年7月份完成兩個區塊4237平方公里的勘探任務。
為了提高效率,10月25日,國土部舉行2012年頁巖氣探礦權招標開標儀式,83家各類企業參與總面積20002平方千米的20個區塊招標。第二輪招標的20個區塊多為盆地邊緣或過渡區塊,資源稟賦相對較差,地質地貌比較復雜,開發難度大、成本高。據悉,目前我國頁巖氣單井成本為4000 萬~8000萬元之間,而美國巴奈特頁巖氣單井成本僅為1700萬~2300萬元之間。
勘探成本高、成功率低,是進入頁巖氣領域的一大難題。更大的難題是,我國的頁巖氣技術尚未獲得根本性突破。筆者詢問了能源方面的專家,他搖著頭告知,中國的頁巖氣氣層分布與美國不同,無法借用國外成熟的先進技術,需要能源公司、科研單位、出資單位攜力攻克難關,目前還遠未完成,他預測: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
目前已有吃螃蟹的中國企業在境外并購、成立合資企業發展技術,我們理應為這些勇敢的企業建立公平的制度環境和高效的市場運作環境。
11月5號,財政部、國家能源局公告《關于出臺頁巖氣開發利用補貼政策的通知》,提出中央財政對頁巖氣開采企業給予補貼,2012~2015年的補貼標準為0.4元/立方米,補貼標準將根據頁巖氣產業發展情況予以調整。頁巖氣補貼條件為:
(一)已開發利用的頁巖氣;(二)企業已安裝可以準確計量頁巖氣開發利用的計量設備,并能準確提供頁巖氣開發利用量。從這兩個條件來看,與勘探企業關系不大,已經開發利用的頁巖氣主要在中石油手中,而已經安裝可以準確計量頁巖氣開發利用的計量設備,說明勘探已經成熟,可以接近于開發。
即使勘探后獲得儲量,下一步是否由勘探企業繼續開采,仍然是個未知數。按照《礦產資源法》,探礦人找到礦產之后,可優先獲得采礦權,但不是必然。這理論上來說,自然資源所有權屬于國家,勘探成功后開采必須履行一定的手續才能獲得開打權,是由國土資源部還是由省級部門審核,仍然存疑。
如果不能保障勘探者的采礦權,那么所有的勘探者都有可能成為烈士,所謂的人民戰爭,最終會演變成各路人馬的摘桃子游戲。有了采礦權,還需要公平的進網權,否則,就有可能發生新能源發電遲遲難以入網的悲劇。
我國的頁巖氣優質資源大多由中石油壟斷。中國能源網CEO韓曉平指出,由于頁巖氣與石油資源多有重疊,多分布在盆地,所以中國大量的頁巖氣資源,正好位于之前中石油已經登記的石油區塊中,連中石化、中海油這樣的央企,都不得不花費巨資到美國去拿頁巖氣資源。
勘探成功的企業需要采礦權,需要公平地進入運輸管道的權利。同時,想退出的企業還需要公平的資產交易場所,以便讓更多的資金進入這一領域。
美國頁巖氣開采是人民戰爭的成果。按照韓曉平先生的說法,高度的市場化進程鼓勵了中小企業參與豐富、但分散的淺層天然氣的開發,成就了6300 家天然氣生產商。中小企業、跨國公司、風險投資、風險鉆探,形形色色的公司、資金在一起,僅在巴奈特頁巖構造上就打了超過40萬口生產井,由各種投資主體出資建設運營的天然氣處理廠已超過530家,通過160家股權不一的管道公司,建設了超過48萬公里的管網輸送向用戶。而中國壟斷性的"三桶油",卻僅有 5萬公里長輸管道。
人民戰爭的成果非常顯著,一家房地產公司的老板成立了一家"米歇爾能源開發公司",在頁巖氣開發領域擁有了水平井鉆井和分段水壓裂技術應用的技術突破,使商業化運作成為可能。
人民戰爭并不意味著無序競爭。開放政策的延續性,以產權與利權明確的保護,礦權交易中介的信用,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條例,以免礦產大面積開發成為害民的生態災難,所有這一切,將共同組成頁巖氣革命的基石。
目前,我國在頁巖氣勘探領域邁出了市場化的重要一步,未來在技術領域方面的保護,在利權方面的保護,在環境方面的保護,以及建設開放的中下游市場,都是確保中國礦產高效、有序地開發必不可少的環節。天然氣、煤層氣、光伏等行業的悲劇絕不能重演,中國經濟禁不起制度性的錯位和過多試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