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深能源合作
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之下,中俄能源合作的速度明顯加快,也取得了一些具有突破性的進展。“能源合作確實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遼寧師范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李靖宇指出。
9月21日,王岐山在中俄能源談判代表第六次會晤指出,當前,中俄原油管道項目即將竣工,天然氣合作加緊進行,煤炭合作迅速擴大,電力貿易扎實推進,核能合作進展順利,雙方在能效和新能源及能源裝備制造等領域也開展了積極合作。
除了已經取得突出成就的油氣合作外,雙方在電力方面的合作也在穩步推進。2009年8月27日,俄羅斯水電公司在阿穆爾州開工修建下布列斯克水電站,主要用于向中國出口電力。
煤炭領域的合作也展現出活力,2009 年,雙方的煤炭投資額已經達到10 億美元。前不久,中俄又簽署60億美元的“貸款換煤炭”協議。
雙方還在核能領域已開展了多年的密切合作。中國江蘇連云港(6.66,0.02,0.30%)田灣核電站一號和二號發電機組已經完成了交付運行的交接。9月27日,雙方還簽署了田灣核電站三號、四號發電機組建設的技術設計方案合同。與此同時,中俄兩國將在建設浮動核電站、核應急研究及鈾礦勘探等7個新領域擴大合作。
徐海燕認為,之前,中俄兩國的能源合作還是以能源貿易為主,而“抓住中俄油氣管道合作猶如抓住了一根鏈條的主要環節,提起的是整個鏈條,帶動的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合作”。
中俄能源合作正在向縱深方向發展。“中俄全鏈條的、多領域的、全面的能源合作新時代已經開始。”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宋魁總結說。
這次中俄兩國簽訂的協議決定資本的互相參與,“這有利于在今后擴大加深合作領域,比如說將擴大到新能源、高科技領域等。”徐海燕說。“從此次訪華的豪華陣容可以看出,俄羅斯已做好了全面合作的準備,相信雙方全鏈條的、多領域的、全面的能源合作能夠健康、長期、穩定地發展。” 宋魁滿懷信心地說。
“對于中俄而言,2010年后的能源合作程度不斷提升是可以預期的。但能源合作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涉及雙方的利益博弈、國際市場、經濟環境、雙邊關系等的影響,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扎扎實實地推進。中方仍要充分認識雙方的利益差異,正視潛在沖突和風險,不斷提高風險管理能力,鞏固正在形成的長遠的、綜合的、多元的戰略合作格局。更重要的是,兩國要在合作中凝練共識,逐步營造起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能源合作文化。”楊成提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