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規劃 大有作為
雖然困難重重,但是并沒有讓中海油退縮。早前公司就設想在內蒙古、山西、江蘇建設三個煤制天然氣基地。那么,大力度投資煤制天然氣項目是否會在我國天然氣市場掀起波瀾?
對此,劉志光表示:“中石油和中石化主要開采陸上天然氣,有先天的資源優勢,而且地下天然氣開采成本相對較低,中海油無法超越。而在化工項目上,因為這些年中石化在化工生產領域積累了很深的基礎。與之相比,中海油不占優勢。”因此,他認為,今后即便中海油加大煤制天然氣力度也很難撼動我國現有天然氣市場格局。
殷孝東也表示:“一直以來中海油對海上天然氣的開采比較熟悉,煤制氣還是全新的領域,需要一個摸索的過程。因此,未來我國天然氣市場仍會是中石油一家獨大,其他兩家公司奮起直追,不斷縮小差距。”不過,專家們認為,即便處于配角地位,中海油還是有機會將天然氣這出戲唱得很精彩。劉志光分析說,2020年如果天然氣占我國一次能源消費比例接近10%,我國天然氣需求量為2600億~3000億立方米。而現在比較可靠的說法是,中國2020年國產天然氣大概是1500億立方米,其他部分主要靠進口,“這將嚴重影響我國用氣安全。所以,在我國煤炭資源比較豐富的情況下,依靠煤制天然氣的途徑來增加華東、華南的備用氣源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因此,他認為,雖然煤制天然氣受各種條件的限制,不可能大規模發展,但作為一種重要的補充資源,依然能夠為國家能源安全做出很大貢獻,中海油如果能抓好這個契機,合理規劃,也可以大有作為。
“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在新疆及蒙東地區發展煤制天然氣項目經濟性最好。但鑒于華東和華南地區用氣量較大,萬一出現天然氣供不應求的情況,遠距離輸送難度較大,因此中海油還可以考慮在安徽、山東、河南這幾個地方布點煤制天然氣項目。”劉志光建議道。
張安華建議,中海油在做煤制天然氣項目的時候,一定要重視項目副產品的利用問題。“從美國企業的經驗看,只靠制造煤制氣單一產品,很難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位于美國北達科他州的美國大平原公司,是全世界唯一真正意義上的煤制合成天然氣企業,已運行20年。原來一直處于虧損狀態,一度處于關閉邊緣。后來進行了副產品的有效利用,不但經濟狀況太為好轉,而且經濟效益特別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