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陸”山西
作為能博會看門大戲,9月15日上午,中海油與山西省政府在太原簽訂了發展煤基清潔能源合作框架協議。
簽約儀式前,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省長王君分別會見了中海油黨組書記、總經理傅成玉一行,框架協議的分量之重可見一斑。
雙方具體合作內容包括:煤制天然氣及配套輸氣管道等項目、煤電化氣聯產項目、煤田煤層氣勘探和綜合利用、合成氨和尿素、風力和太陽能發電等循環經濟產業項目。
這一協議的核心內容,是中海油計劃在未來5年內投資500億到1000億元人民幣,在山西建設年產100億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氣項目。其中,一期項目已確定由中海油新能源投資公司與山西最大的煤炭企業同煤集團合資,項目落戶于大同市郊。
該合作項目將耗資約300億元,其中核心投資210億-240億元。項目將建設年產4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配套建設2000萬噸煤礦、30萬噸液化天然氣、IGCC發電及綜合利用發電、化工產品等。
中海油的人士預計,該項目投產后,年銷售收入可達260億元、實現利稅90億元。這是目前山西省最大的能源化工投資項目,也是國內最大的煤制天然氣項目。
《財經國家周刊》了解到,該項目中2000萬噸煤礦將由同煤集團控股、中海油參股。年產天然氣40億立方米的煤制氣項目由中海油控股、同煤參股。對雙方持股比例和具體開工時間,中海油方面告訴記者,暫時還不方便透露。
作為中海油拿下的第一個煤化工項目,中海油總經理傅成玉對外宣布:“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勢要求中海油上岸發展清潔能源;山西謀求轉型發展,需要對煤清潔利用。在這個基礎上,雙方一拍即合。” 而在山西方面,則將合作定位為“山西省煤炭轉型發展中的重要一步”。
中海油這個規模空前的“煤變氣”項目能否順利“降生”,還需要取得國家發改委的“準生證”。
由于此前各地煤制天然氣項目大干快上、遍地開花,國家發改委于今年6月2日緊急發布關于規范煤制天然氣產業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各級地方政府“不得擅自核準或備案煤制天然氣項目”。
通知明確:在國家出臺明確的產業政策之前,煤制天然氣及配套項目由國家發改委統一核準。這一“收權”舉動被外界看作是發改委對煤制天然氣產業降下的一道“緊箍咒”。
“項目能不能順利開建,國家發改委的批復很關鍵。”中海油內部人士告訴記者說:在去年底,相關項目申請已經報送發改委,截止到目前還沒有得到明確批復。該人士認為項目最終獲批應該問題不大,“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