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模式”的尷尬
“中國海洋石油裝備制造業,從一開始就是為開發中國領海油氣資源而創建的,它不是市場自發產生的,政府不是像韓國政府一樣助推產業發展,而是完全的主導和催熟,這使該行業失去了發展的源動力。”上述海洋工程專家對《能源》記者說。
據連璉教授統計,未來5年中,全球海洋工程裝備行業將迎來黃金發展階段,市場規模將達2765億美元。中國目前占全球市場份額的15%,市場規模在十二五期間將達800億美元,投資將超過2500億美元。
如此巨額的投資,一方面顯示了中國政府發展海洋石油裝備制造業的雄心;另一方面也令人疑惑:既然有如此巨大的市場規模,為何不引進國外資本和技術來開發,而偏要耗費巨額資金來自主研發呢?單以成本來看,要想通過自身發展,趕超處于產業鏈頂端的歐美國家,實現自主設計、研發,顯然“不夠劃算”。
“那是因為中國沒有能力復制其他國家的發展模式,”上述海洋工程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歐美模式”重在創新,這是以央企為主力、依靠舉國體制發展的“中國模式”所無法企及的。舉國體制的長處是以量取勝——在現有技術水平上制造出龐大的規模,卻始終無法擺脫產業鏈的最低環節——生產加工,無法占據利潤豐厚的上游環節,例如各種尖端裝備的設計研發,以及核心部件、關鍵材料的制造等。
以年初出塢的世界級深水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為例,其所有核心部件,包括液壓系統、柴油機、關鍵部位鋼材、推進系統等均由外方公司設計制造,因為這些部件的統一標準掌握在幾家大型國際船級社手中,中方自己設計研發的產品無法達到這一標準,得不到認可。
“因此,中國海洋石油裝備制造的舉國體制同其他制造業一樣,只能使大批從事簡單制造的公司淤塞在產業鏈利潤最薄的低端,而將利潤豐厚的高端拱手讓人,再被對方牽著鼻子走。”該專家說。
回過頭看亞洲最具代表性的“韓國模式”。盡管韓國與中國都是從制造環節切入海工裝備產業鏈的,但不同的是,韓國自身沒有海洋油氣資源,其發展海洋石油裝備制造業的目的很單純,只是為了振興這一產業以發展經濟、獲得利潤。而中國建立這一行業的初衷卻是為了開發自身的海洋石油資源。因此,兩國發展海洋石油裝備制造業的源動力完全不同。
在投資界曾有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淘金者可能發財也可能破產,但是向淘金者出售牛仔褲和工具的人往往都會發財。”如果中國純粹為了賺錢而發展裝備制造業,也許的確可以像生產牛仔褲和襯衫一樣頗具盈利前景。然而,對于為了自己“淘金”而生產“工具”的中國海洋石油裝備制造業來說,答案就未必如此了。
若以源動力而論,中國似乎與巴西、俄羅斯等擁有海洋油氣資源的資源國類似。但遺憾的是,南海的油氣資源潛力遠無法與巴西、俄羅斯相比。據了解,巴西的鹽下石油蘊藏量可能多達3380億桶,甚至超過了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沙特阿拉伯2640億桶的蘊藏量。
因此,中國在資源量方面遠沒有巴西與俄羅斯的底氣足,也很難使得國際石油公司像在巴西與俄羅斯一樣蜂擁而至。如果中國像其他資源國一樣,向國際石油公司提出各種要求,則這些公司完全可以不選擇中國。這也是為什么到目前為止,到南海進行作業的國際公司十分有限。
可以設想,如果南中國海擁有像墨西哥灣和北海一樣傲視全球的油氣資源,則國際石油六巨頭必會蜂擁投標,則中國可以采用“巴西模式”,要求國際石油巨頭們使用中國制造的平臺,所用其他裝備也要在中國本土制造,從而將公司的品牌、技術、加工制造帶到中國,進而帶動中國的海洋石油裝備制造業迅速崛起。
然而,中國卻沒有這么走運:由于有一定海洋油氣資源,使得海洋石油裝備行業為開發自身油氣而創建;但資源又不夠富集,不足以吸引國際石油巨頭前來開采。因此,政府想依靠央企自身實力來投資,將海洋石油裝備制造業提振起來。
而上述專家告訴《能源》雜志記者,技術領域的創新是無法依靠舉國之力來實現的。“韓國的造船業起步比中國落后20年,但現在超過了中國,主要就是發展體制和思路的問題。中國的能源開發還是沒有擺脫‘先有裝備、再來開發’的思維方式,而不是在現有的條件下進行開發。其實,歷數全球油氣資源開發良好的國家,大部分都通過合作或聘請外國公司進行開發,而不是全部依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