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有關人士表態稱“
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具體操作上確實有進一步調整的空間”,讓業界再燃“成品油定價機制將微調”的期待。然而,市場對成品油調價周期繼續縮短、爭取能夠即時反映國際
油價波動的期望,短期卻難以成行?梢姡善酚投▋r機制在從計劃體制朝市場化體制改革前進的過程中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事實上,除了在成品油市場之外,定價機制改革難,已經成為天然氣市場、電力市場等其他資源類產業改革的共同的“絆腳石”。
一直以來,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備受詬病。原因是,我國以往帶有行政色彩的定價模式,已經不適應目前國際化的成品油市場規律,如今盡管啟動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但改革不徹底也留下不少“后遺癥”。
例如,近期國際成品油市場油價出現劇烈震蕩,但國內油價依舊靜止,自7月份以來兩次達到調價窗口,隨后
國際油價又一度跌至70美元/桶,然而,國內油價始終未動,這導致國內油價調整大幅滯后于國際油價波動。
此外,有觀點表示,自成品油調價機制實行一年來,國內油價漲多跌少。統計顯示,近一年來我國油價的整體漲幅達1710元/噸。這也使得市場對成品油定價機制效果再度質疑。
至于理應進行調價然而最終未能調成的原因,有關方面解釋稱,可能是考慮通脹或社會的供需等原因,甚至可能為了打擊投機者囤油行為。但是,無論有怎樣的考慮,都與當初向市場化方向改革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政策初衷相背離,使定價機制改革在落實中平添很多變數。
而在電價體制改革、天然氣價格改革中,資源定價同樣面臨上述尷尬,定價機制改革難,制約著成品油、天然氣、電力等諸多行業的市場化改革進程。例如在煤價成本大幅提升,達到煤電聯動的節點時,卻往往不能及時上調電價,原因無外乎管理通脹預期等因素。同樣,天然氣價格也面臨著無法在較大程度上反映天然氣供需形勢的問題。
事實上,無論是成品油定價、天然氣定價,還是
水電、
火電定價,基本還都是沿襲以往成本定價的思路,即在對資源品成本核算的基礎上確定價格以及價格波動機制,這直接導致價格反映成本而很難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由此看來,價格與供需的矛盾很難避免,也很大程度上無法與市場機制相對接。因此,將市場決定價格的定價思路引入定價體制改革迫在眉睫。
以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為例,市場呼吁未來成品油調價周期應縮短,如此才能夠更確切地反映國際油價波動形勢。以電價體制改革為例,市場期待電價形成機制能夠遵循市場化定價原則,實行電價競價上網政策,以此理順電價形成機制。
固然,資源品價格關系到國計民生,其定價機制需要通盤考慮通脹預期等因素,實現完全放開定價也存在現實難度。但是,目前資源品供需形勢越來越國際化,價格波動走向國際化勢在必行,如何在促進市場化定價機制改革的過程中適當考慮通脹等因素,是科學合理定價面臨的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