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磨一劍
從提出設想到由虛變實,經歷了6年多的時間。
2004年的8月,昆明微涼的晨曦中,云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能源問題專家吳磊等人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在一份名為《關于修建從緬甸實兌到昆明輸油管道的建議》的打印稿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可能吳磊教授自己也沒想到的是,當時和同事們嘔心瀝血提出的建議,在如今變成現實。
“當時這份建議省領導看到后非常重視,及時地提交給了國務院,這時立即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中緬油氣管道及煉化基地建設項目協調服務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馬賽榮介紹。
2010年9月10日,這一天值得云南銘記。
當天的安寧市草鋪鎮,中石油和云南省多位領導齊聚一堂,共同為中緬油氣管道(中國境內段)開工及云南1000萬噸/年煉油項目奠基。根據兩方此前簽訂的框架協議,這座1000萬噸級的煉油廠計劃在2013年建成投產。
末端變前沿
油氣管道初步設計輸油能力為每年向中國輸送2200萬噸原油、12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天然氣主要來自緬甸近海油氣田,原油主要來自中東和非洲。根據規劃,2010年中方將在緬甸建成30萬噸原油碼頭,2009年10月31日,中緬原油管道項目工作船碼頭已在緬甸若開邦馬德島開工建設,今年還要在緬甸開建60萬立方米的油庫。
云南屬于缺油省份,之前的成品油和少量的天然氣都需要從省外運進來,不僅運輸成本高,還會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這一項目建成投產將極大地滿足云南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能源需求,使云南從之前的成品油供應末梢變身為前端。中緬油氣管道的建設,有助于合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促進國內經濟發展;有助于開辟新的能源進口通道,保證能源供應安全;同時,可以優化能源布局和結構,改善云南等西南地區能源供應和工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