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高寧與柳傳志曾就“國企身份”的話題展開一場討論。柳傳志認為,體制往往阻礙了國企的發展,而國企的領導人的確不容易,常常根據領導的需要頻繁換崗。如此一來,常常是今天定了戰略,明天就走了,最后耽誤的是企業的大事。但寧高寧認為,在公開場合討論國企問題簡直是“浪費時間”,認為這樣的問題“只適合在月球上談”。這是他這樣的企業家角色普遍存在的矛盾性:一方面連自己也不清楚還能有多長的任期,另一方面又必須當好“放牛娃”,不僅要替國家把資產看好,而且還要增值。
其實,在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里,寧高寧與柳傳志可謂殊途同歸,他們都表現出了這個國家最稀缺、最寶貴的資源—企業家才能。而與寧高寧一樣的“放牛娃”,在這個國家里為數眾多,作為國有企業的領導者,他們最重要的貢獻不是個人英雄主義式的,而是如何把創新精神變成整個組織的行為。他們同樣在憂患與危機中尋找著商業模式的突破。他們是國有企業職業化程度最高的一批經理人,是推動國有企業向市場化、現代化、國際化方向轉變的代表性人物。
《時代》評語里稱:華盛頓政界人士的反對最終迫使傅成玉放棄了
一項收購計劃,但他過人的膽識開啟了一個新時代。
雪佛龍CEO大衛·奧萊利匆匆來到中國,坐在中海油CEO傅成玉的辦公室里。那時,距離中海油對美國第九大石油公司優尼科的并購失敗僅23天,而雪佛龍則是優尼科的成功競購者。大衛說,他這次來不是想“打仗”,而是為了“講和”。
原因很簡單,沒有中國巨大市場的支撐,雪佛龍依然不能通過并購緩解自身的危機。大衛找到傅成玉正是為了緩和與中海油的沖突,為他的天然氣資源尋找出路。但是,當傅成玉提到雪佛龍在并購優尼科過程中采取非市場化手段和大打政治牌時,大衛默不作答,轉移話題。
2005年1月,中國第三大石油天然氣集團—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海油)考慮對優尼科公司發出逾130億美元收購要約,這起交易是中國企業規模最大、最重要的一宗海外收購。當年8月,中海油宣布從競購賽中退出。
傅成玉因此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5年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時代》評語里稱:華盛頓政界人士的反對最終迫使傅成玉放棄了一項收購計劃,但他過人的膽識開啟了一個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