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對“話語權”問題有誤解
“石油交易的特點是買家和賣家極其分散,基本上都是一筆一談,大家在約定價格時往往會制定一個公式,約定參考價格。”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董秀成表示,“石油話語權”問題說了很多年,但一直存在一些誤解。
“很多人認為,國內采購量大就應該能殺價。”董秀成指出,國際幾大石油交易所都有成套的價格形成機制,中國只有建設一個大的交易市場并且價格形成機制得到世界公認,這才可能有“話語權”。如果單純依靠建立統(tǒng)一買方談判組織、集中談判力量,未必能拿到更好的價格。董秀成指出,以鐵礦石交易為例,大的需求方和供給方就那么幾家,但中國最終沒有成功。
“假如中國以后能夠開放,讓所有貨物和大宗商品自由流動,那么未來中國也可能出現(xiàn)整個亞洲的石油中心。”華大威認為,中國市場和國際市場接軌后,會逐漸形成一套價格體系和交易中心的方案。
“即使形成了交易中心、有了一套價格形成體系,也要各買賣方愿意拿來參考才行,否則還是沒有意義。”董秀成強調說,目前的問題是,即使建設了類似的交易市場,國內有牌照的交易商就那么幾家,它們完全可以在場外交易,根本用不著去期貨市場交易,而其他資本如果想要進來,又會遭遇牌照等問題。
“市場如果發(fā)展不起來,話語權問題根本解決不了。”董秀成表示。在此前的一次會議上,國家發(fā)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經(jīng)濟與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中心主任高世憲指出,目前國內幾個交易所都在爭取和實現(xiàn)后發(fā)優(yōu)勢,地方政府積極性都很大,不過,怎樣從地方政府的行為轉化成產(chǎn)業(yè)的行為、走向商業(yè)性的行為,還要有一種高瞻遠矚的觀點,提前謀劃整個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