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合石油公司“國家隊”
危機發生前國際油價曾一度飆升至147美元/桶的歷史高位,危機發生后油價一度跌至40美元/桶。之后雖有所反彈,但油價上漲的幅度有限,目前的價位也就在70~80美元/桶的水平,比較符合實際的供需狀況。
金融危機的發生很大程度上是由金融的杠桿化效應過大引起的,因此危機發生后世界各國尤其是美國一度加大了金融產業的去杠桿化改革,這也使得油價泡沫的投機成分被有效遏制。今后一段時期將是“去杠桿化”改革繼續發揮作用的時期,油價將保持低位平穩運行,EIA的預測結果是油價將在80美元/桶的水平保持一段時間的相對穩定。氣價受美國天然氣產量較快增長等因素影響也將保持平穩。較低的價格水平自然為全球石油公司的海外并購提供了機遇。
經濟環境的變化雖然加快了油氣并購的步伐,但同時也加劇了競爭的程度。經濟危機的發生使得跨國石油公司的海外經營遭受沖擊,多數公司選擇了防守型策略,縮減投資,剝離資產。但可以肯定的是,經濟形勢的好轉必將點燃他們海外擴張的希望。也就是說,跨國公司下一步的經營思路會有相應的改變,在全球油氣行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再次出擊,擴大底盤。作為國家石油公司自然也不會袖手旁觀,他們也會在國際油氣市場擴大自己的影響。因此,經濟形勢好轉可以視為新一輪競爭的起點。
在即將到來的這場競爭中,中國油企應果敢應對。我國長期面臨石油供需缺口,這一缺口在今后可能還會不斷擴大。在國內資源相對有限的條件下,選擇走出國門以獲得更多的海外資源是必然的。本次金融危機發生以后,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和中國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在并購方面各有建樹,開了個好頭。但今后的并購之路還比較漫長,機遇與挑戰同在。
目前經濟形勢雖有所好轉,但依然面臨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因此在走向海外過程中通過合作分擔風險的做法很必要。與此同時,經歷了危機洗禮后的跨國石油公司在國際石油市場的地位有所下降,資源國國家石油公司的地位更加強勢,原有的均衡格局被打破,新的均衡體系正在建立。
這一形勢的變化使得消費國國家石油公司、跨國石油公司、資源國國家石油公司通過合作取得共贏的愿望國家強烈。建議國內三大石油公司加強聯合,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形成中國石油公司的“國家隊”,加強與國際石油公司、資源國國家石油公司的合作,經營戰略一致對外。充分遵循當前世界油氣行業的發展趨勢和并購規律,將海外并購尤其是公司并購作為實現國家石油公司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手段,同時在并購過程中注意把握方向,堅持常規與非常規、油和氣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