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巴庫,著名的“石油城”,巔峰時石油產量幾乎占世界石油產量的一半,但現已油盡城衰,榮光不再。
美國休斯敦,面臨石油日漸減少的現實,延伸、拓展石油產業鏈,加速石油科研開發,并轉身向海,在科技和精細化工推動下重新定義城市的未來。
選擇前者,還是后者,這是擺在中國第三大油田遼河油田所在地——遼寧省盤錦市面前的一次生死抉擇。
過去的20多年里,因為石油,盤錦曾經有過在遼寧省內排名第四的輝煌;同樣因為石油,盤錦在全省的位次不斷后移。
2007年,作為中國政府認定的資源枯竭型城市中唯一的沿海城市,盤錦已經決心“轉身向海”,在新的城市定位中尋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從“采石油”向“造裝備”轉型
1970年,伴隨著遼河油田開發建設,盤錦從一個東北遠近聞名的“南大荒”迅速發展成為一座新興的石油城市
但是,受資源型城市固有的體制機制束縛,盤錦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十分單一。2007年,油氣采掘業增加值占盤錦市GDP比重仍高達51%,所形成的地方財政收入占該市財政收入比重仍高達67%,國有經濟占全市經濟比重的七成以上。
隨著油氣開采逐年減產,大批職工從油田轉崗流向社會,就業矛盾逐漸加大;而長期石油開采對生態環境也造成了潛在威脅。
面臨雙重困難,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盤錦市委、市政府開始思考、規劃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主動轉型”成為盤錦干群的共識。
石油是盤錦最大的資源優勢,依托這一優勢,盤錦大力發展石化產業,努力延長石油產業鏈,并積極向石油產業鏈的上游拓展,石油裝備制造由此進入盤錦市委、市政府的視野。
從2003年起,盤錦市正式提出創建石油裝備制造基地。大膽提出“打造全國石油裝備制造基地”的構想,并用6年多時間使構想變成了現實。盤錦轉型發展,石油裝備制造業率先破題。
目前,盤錦石油裝備制造基地聚集了150多家石油裝備制造和石油工程技術服務企業,產品涵蓋勘探開發設備、鉆采設備、石油管材等幾大類上百個品種,越來越多帶有“盤錦創造”標簽的裝備產品出現在國際市場上。按照規劃,盤錦石油裝備制造業產值2015年將達到1000億元,這將成為支撐盤錦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
第二產業成功轉型的同時,一、三產業轉型也同步進行。
擁有著全國著名的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和商品糧基地的盤錦,土地耕層土壤PH值在8.0至9.1之間,水稻生長季節熱量豐富,雨熱同季,獨特的生態條件使“盤錦大米”享譽國內外,而盤錦推廣的“稻蟹共生”模式,更使中華絨螯蟹產量位居全國第一。
據盤錦相關部門粗略統計,僅河蟹一項就為農民人均增收400元,當地農民也嘗到了向高效生態農業轉型的甜頭,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479元。
不僅如此,素有“濕地之都”美譽的盤錦,有著120萬畝浩瀚無邊的蘆葦蕩,葦海內棲息著260余種鳥類,生態旅游業2009年實現105.7億元的驚人收入,為盤錦的轉型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