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擁有了印尼SeramNon-Bula油田、哈薩克斯坦Karazhanbas油田區塊以及我國的海南-月東油田區塊后,中信資源的石油日產量將在今年達到4萬桶左右。初步計算,中信資源已探明可采
石油儲量達到4.68億桶,以量計已成為我國第四大上市石油公司。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欲以石油為主業的中信資源在石油業務上存在不容忽視的短板。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周修杰指出,中信資源原來是一家以膠合板制造和銷售的香港公司,在被中信集團收購后,開始涉足石油、鋁、煤、錳、鐵礦等資源能源行業。在2004年進入石油領域后,中信集團意欲以中信資源為主體將石油產業其打造成旗下新的經濟靚點。縱觀中信資源的石油版圖,其發展存在以下核心劣勢。
首先,石油是一個資金、技術密集型行業,對于以中信集團為后背的中信資源來說,在資金方面也許不存在大的困難,但是在勘探、開采經驗和技術方面缺存在先天不足。在此之前,中信資源從未涉足石油領域,沒有任何先天積累,直到從
中石油挖來在石油領域浸淫了37年之久的壽鉉成后,其石油業務才有了起色。并且,中信資源本身并不具備
石油勘探開采的能力。其現有油田的運作模式是中信資源僅派出管理人員負責管理工作,勘探開采作業則由當地控股公司負責或承包給第三方開采機構,這就不利于成本控制,也會影響產油量。
其次,中信資源目前僅涉及石油勘探開采業務,在中下游的煉化和零售領域則是一片空白,這對于公司的盈利穩定性帶來了許多未知數。在國際
油價高走的時候,中信資源可以獲得高額利潤;但在
國際油價下跌時,中信資源的利潤空間就會被壓縮。加之近幾年國際油價跌宕起伏,中信資源的盈利就被蒙上了些許不確定因素。中投顧問發布的《2010-2015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開采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中信資源2008年實現凈利潤2.043億港元,其中52%的利潤來自石油業務,受國際油價急速下滑的影響,其利潤同比下降了28%。
中信資源已經明確今后的發展戰略是以石油為主,以礦業為輔。雖然中信資源表示,中信有各種行業的人,在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向母公司申請調遣,但是在石油專業領域、特別是在國際石油業務領域精通的人才是否能滿足公司急速擴張的需要仍值得懷疑。并且,中信資源今后的主要業務領域應該是在海外,而在海外油田的運作、經營方面的經驗也是中信資源所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