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之一,在世界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方興未艾的工業化進程與城市化進程所引致的對能源的旺盛需求,使得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能源市場最重要的買家之一。同時,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也使得能源安全問題越來越成為影響中國經濟安全乃至中國國家安全的重大因素。
中國的能源需求與能源安全
近10年來,亞太地區已成為僅次于北美洲的
新能源消費中心。以石油為例,北美洲作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費區,其石油消費量在世界石油消費總量中所占比重在1989~1999年下降了0.2%,而亞太地區同期石油消費量卻由19.9%增加到26.9%,猛增了7個百分點,成為世界石油消費增長最快的地區。中國作為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其國內生產的石油和天然氣遠遠趕不上需求的巨大增長。從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以來,中國對石油的進口量連年增加,2004年中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原油的第二大進口國,而且對外依存程度不斷增高。據商務部監測數據,2006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47%。另據國際能源署(
IEA)的預測,中國在 2010年與2020年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將高達61%與76.9%。對于
煤炭,根據國家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今年第一季度凈進口煤炭290萬噸,預計 2007年中國將首次成為煤炭凈進口國。而天然氣作為一種優質潔凈能源,近年來在中國的消費增速也相當驚人。據發改委能源局預測,2010年與2020年我國對天然氣的需求將達1200億立方米與2000億立方米,供需缺口將分別達到500億立方米與1000億立方米。據權威部門預測,2010年與 2020年中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將達35%與50%。這意味著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能源市場上最重要的進口國之一。
近年來,國際能源市場上能源價格大幅上升。以石油為例,1993年石
油價格在20美元/桶附近波動,但是今天的
國際油價已經超過80美元/桶,14年之內升幅達400%之多。同時,作為重要能源的煤炭與天然氣,其價格也水漲船高。例如,在2006年11月澳大利亞BJ標準動力煤離岸價格(FOB)還處于44美元/噸的價位,隨著需求增加,國際煤炭價格不斷走高,澳大利亞BJ標準動力煤離岸價格一路走高到目前的接近70美元/噸。由于價格的大幅上升,在購買能源時就需要支付比以前更多的外匯。有媒體報道,2004年我國單石油進口一項就多支付了70多億美元。
隨著中國經濟對能源依賴性的不斷增加和能源價格的不斷攀升,能源安全日漸成為關注的焦點。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能源安全在本質上已經從“生產—供應”型的“供給安全”模式轉變為“貿易—金融”型的 “價格安全”模式。因此,所謂能源安全實質上就是能夠以可接受的價格持續地獲得能源。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能源價格問題實質上是一個如何參與國際能源定價,對國際能源商品定價權的影響力問題。對定價權的影響力越小,該國所面臨的能源價格風險就越大。
中國的能源定價權問題
盡管中國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能源進口國,但我國沒有獲得與進口份額能源相應的定價權,在參與國際能源定價上面臨巨大的困難與問題。近年來,在國際能源市場上出現了兩個引人深思的現象:一個是“中國要買什么能源,什么能源就漲”;另一個是“中國企業常在價格高位買入”。對這兩個現象的解讀是:這的確反映了市場中價格機制的作用,即需求增加必然導致價格上升。但是,國際石油價格從今年1月份的50美元/桶上漲至現在的80美元/桶的增幅60%的事實,很難完全用實際需求增加的因素來解釋。換句話說,這一現象必然反映了有機構利用中國需求在進行炒作抬價以牟取暴利。這也說明,中國目前沒有獲得與自己進口份額相匹配的國際能源定價權。
在國際能源市場上,能源定價權主要掌握在歐美發達國家手中,能源價格基本上是由最有影響的期貨交易所的標準期貨合約的價格決定。當前國際原油貿易的基準價主要參照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的西德克薩斯
原油期貨價格(WTI)和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 (IPE)的
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Brent)。在國際煤炭市場上,世界上主要的4種指標性煤炭價格——西北歐煤價、美國蒸汽發電用煤價格、日本焦煤價格和日本蒸汽發電用煤價格——全部來自發達國家。在目前國際能源市場的定價機制下,歐美發達國家利用發達的期貨市場形成的基準價格與亞洲國家不能通過期貨市場競價機制形成公開透明的價格相比,在能源定價中獲得了明顯的優勢,即所謂的“亞洲溢價”。據有關專家統計,1993~2001年,沙特阿拉伯輕質原油銷往東北亞地區的價格比銷往歐洲市場的價格平均高1.01美元/桶,與銷往美國市場的價格相比差距更大,有時高達3美元/桶以上。據測算,在國際石油市場上,因受到“亞洲溢價”的影響,現在中國每年要多支付逾10億美元的外匯。
相比之下,中國國內不僅缺乏一個成熟的大規模能源期貨市場,而且缺乏熟悉國際期貨規則而且經驗豐富的機構投資者。此外,監管部門還對中國企業利用國外商品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和投資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因此,中國的能源進口需求往往被國外機構投資者所利用。一般地,如果預測到中國將大量買入某能源,這些機構就會在國際能源市場上提前拉升該能源的期貨價格。
中國爭取能源定價權的對策
盡管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能源市場上最重要的買家之一,但要獲得與進口份額相匹配的國際能源商品的定價權,還存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為了應對定價權這一瓶頸問題,主要對策包括:增強亞洲國家合作,擴大政治經濟影響;構建市場體系參與競爭,爭取能源定價;加強隊伍建設,提高預測能力。
第一,增強與亞洲國家的合作,擴大在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影響。為了應對“亞洲溢價”,根本方法就是要加強亞洲國家在國際政治經濟中的地位與影響。中國與其他亞洲主要能源消費國(如日本、印度、韓國和泰國等)應加強合作與政策協調,建立一個類似
OECD的共同體來增加亞洲在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影響,引起主要能源生產國對這一問題的高度重視,讓它們充分認識到:與亞洲能源消費國家雙贏互利,不僅完全可以確保這些國家的需求安全,而且可以給這些國家的能源產業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第二,構建現代能源市場體系,參與游戲規則的制定,爭取國際能源定價權。歐美發達的能源期貨市場對于國際能源價格的制定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亞洲市場至今沒有一個能與NYMEX和IPE相競爭、能夠反映亞洲原油供需情況、代表亞洲國家利益的原油期貨市場。日本和印度先后推出了自己的能源期貨來爭奪能源定價權,意圖改變亞洲在能源進口貿易中的被動局面。中國也應利用這個機會,建立和完善自己的能源期貨市場,利用監管權與交易規則制定權來對市場施加一定的影響,使得國際市場能源價格的形成能夠反映我國能源市場的供需關系,捍衛我國能源進口的正當權益。如果中國能源期貨市場能夠成為國際能源定價中心之一,或者中國能源期貨價格能夠成為國際能源價格的重要參考,那么中國就取得了一定的話語權。
在這個對策執行中,我們需要特別注意以下3點。
第一點就是建立能源期貨市場并不意味著擁有能源國際定價權。以石油為例,美國紐約、英國倫敦、中東地區、新加坡、日本東京等都有石油期貨市場,從近幾年的實際運行來看,決定石油價格的國際定價中心是美國紐約和英國倫敦,其他石油期貨市場根本構成不了國際定價中心。特別是就2004~2005年全年石油價格的巨幅上漲來看,其他期貨市場只能是價格的跟隨者,對于定價幾乎無能為力。因此我們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并不是建立了能源期貨市場就取得了能源的國際定價權。實際上,建立能源期貨市場只是為爭取能源的國際定價權提供了一個競爭平臺,真正獲取能源國際定價權取決于一個國家的資本實力。自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隨著匯率和利率等主要金融價格的波動頻繁和波幅加劇,試圖管理風險的金融創新工具不斷涌現,大宗商品的衍生交易在這一階段也隨之發展并日漸成熟起來,商品的衍生交易市場已經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投機資本不斷增加,加上各種先進的交易手段,投機資本逐漸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決定力量。
第二點就是利用能源期貨市場不僅僅是爭奪能源定價權,更是爭奪能源資源的擁有權。只有掌握了能源資源才能談得上掌握能源定價權,在能源資源稀缺的情況下談論利用能源期貨市場來爭奪相關能源商品的國際定價權,是極其錯誤的想法。英美等發達國家所擁有的能源定價權是在其強大資本掌握了豐富的能源資源及國內具有充足的能源儲備的基礎上獲得的。因此中國建立期貨市場不僅僅是為了爭取能源的定價權,更是為了利用它爭奪更多的能源資源,盡快建立起能源資源的戰略儲備體系。
第三點就是交易規則并不等同于游戲規則。在期貨交易所里面,交易規則是公開透明的,對每個市場參與者都是平等的,但是游戲規則并不同于交易規則。根據博弈論,在理想狀態下,期貨市場里的每個參與者并不比其他參與者更具有優勢,游戲規則對每一個博弈者都是平等的;但是,期貨市場并非一個完全競爭市場,博弈者有強有弱,還是根據博弈論,強者是游戲規則的制定者,而弱者則是游戲規則的接受者,因此,強者處于有利地位而弱者則處于不利地位。就期貨市場來說,強者就是實力強大的投機資本。因此中國建立期貨市場參與國際能源市場競爭的根本意義,一方面要打破西方大國對資源控制權的壟斷,另一方面要把國際市場上的價格風險盡可能多地釋放在國際市場中,并能在國際能源市場的采購價格上取得較大的主動權和話語權。
第三,加強我國能源經濟的科研隊伍建設,提高能源價格預測水平。前面談到,我們要利用能源期貨市場以合理的價位爭奪更多的能源,盡快建立起我國能源的戰略能源儲備體系。這就涉及到我們在什么價位上來采購能源建立儲備?鑒于此,加強我國能源經濟的科研隊伍建設、提高能源價格預測水平就勢在必行。因此我們要調整相關政策,加強能源經濟的科研投入與科研人才的培養,提高未來能源價格走勢的預測精確度。這既包括根據各方面的數據和相應的數量模型所作的定量預測,也包括根據國內和國際的宏觀經濟和政治形勢所作的定性預測。據此,爭取在能源市場上以最低價格(無論是期貨還是現貨)簽訂補充戰略能源儲備的合約或合同,爭取以最快的效率、最高的效益逐漸增加我國的戰略能源儲備規模,從而確保我國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