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融結合”沖動
中國石油基金論壇研究員馮躍威對《財經國家周刊》說,中石油的做法實際代表了近年以來,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相結合的一種潮流。
“當前的全球經濟,實際是由國際金融資本所主導,而油氣資源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金融屬性。中石油走向國際化,需要有自己的資本運作平臺,以實現與國際金融資本的有效對接。”馮躍威說。
在“娘家人”國資委看來,中石油的做法也被認可為培育國際競爭力的必要嘗試。去年5月12日,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李偉專程前往中石油總部,就產融結合問題進行調研,明確指出“產融結合是跨國企業發展的方向”。
2007年中石油集團重組珠海市商業銀行時,即是由于國資委最后不予批準而擱淺。而近年來,國資委的態度轉變,給中石油集團難以抑止的金融布局打開了“綠燈”,這也就有了近兩年大張旗鼓的擴張動作。
依據中石油內部確定的發展戰略規劃,涉足金融業務的目的,與社會資本并不一樣。中石油財務資產部一位高管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采訪時表示,去年底公司在三亞曾召開了金融業務座談會專門討論,明確加快布局金融業,但特別強調要堅持以油氣為核心業務,金融業務定位為服務油氣主業。
目前,中石油的金融業務架子已經搭起,上述中石油集團高管人士坦言:“服務于集團自己,業務規模無法滿足要求,集團金融業務還得主要依靠境內外的金融機構來做。金融業務板塊,最緊迫的是做大做強。”
而“做大做強”的思路,也基本都依托中石油及下屬企業展開。如昆侖銀行,計劃首先是進入石油企業最集中的大慶、長慶等地發展業務。中石油及旗下企業的資金往來,可能會大量轉移至該行,職工工資卡也可能變成“昆侖卡”。
面對中石油的強勢進入,金融業界發出擔憂之聲。
“中石油本身就是優質客戶資源,各大銀行都在搶。中石油自己做銀行,其他銀行就會丟掉這部分客戶資源。” 中國民生銀行冶金金融事業部總裁余華彬告訴《財經國家周刊》。壟斷企業,做金融業務有先天優勢。金融行業本身蛋糕規模大致已定,中石油的進入必將轉移一部分利潤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