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3月將推出出口成品
油價格補貼政策,以鼓勵其煉廠3月多出口汽柴油。3月1日,
中石化旗下煉油廠一位不愿具名的權威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獨家透露,該補貼標準為每噸130元(3月2日《每日經濟新聞》報道)。
據報道,中國石化推出出口
成品油價格補貼政策,是為了通過多出口以消化高庫存的壓力。據統計,兩大石油公司1月汽油、柴油、煤
油庫存較上月環比上升3.0%,而同期成品油銷售環比下降6.0%至1850.0萬噸。這是
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成品油庫存連續第三個月出現上升。
成品油庫存在不斷上升,而國內需求又難以及時消化,因此出口好像便成了消化高庫存壓力的最有效手段。而在前段時間,有媒體根據海關總署的出口統計數字計算,2009年1月至8月中國成品油平均出口價為每升2.4元,僅為國內的36%。盡管有關人員表示,成品油平均出口價和國內成品油零售價格不具有可比性。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足夠的理由讓人們感覺成品油出口是正確的。
為了鼓勵成品油出口,現在中國石化又推出出口成品油價格補貼政策,這就意外著成品油出口量將越來越大。而目前,我國成品油出口數量也的確在不斷增加。根據海關總署的統計,2009年前10個月我國出口成品油1912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38.4%。這與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極不相稱。成品油高庫存難道真的只能靠出口才能夠消化?并非如此。
以一個普通老百姓以及消費者的眼光看,消化成品油高庫存壓力,還可以通過下調成品油價格的方式來進行。就目前來看,成品油價格相當高,甚至高過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成品油價格。成品油的高價格,不僅增加了消費者的負擔,更是抑制了成品油的消費,不利于當前經濟的穩步發展。如果能夠適當降低當前成品油的價格,肯定能夠刺激成品油的消費。可以說,給成品油降價,一舉三得:消化成品油高庫存壓力,減輕消費者負擔,有利于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而兩大石油巨頭寧愿補貼出口,也不愿意降低成品油價格,是何用心呢?其實很簡單,還是利益兩個字。鼓勵出口,可以輕松賺取差價,即使給予煉油廠一定的補貼,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如果在國內降價銷售,除了有利于消費和國內經濟發展外,對兩大石油巨頭來說,肯定是少賺了不少錢。這對兩大石油巨頭來說,肯定有點不情愿。而對老百姓來說,真的希望兩大石油巨頭能夠真正為民著想,降價惠民。